蔣益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83章南軍爭奪紫荊關北軍敗逃古北口
元朝的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沉湎酒色,恣意狩獵玩樂,荒淫無道,53歲時在上都生病死亡,泰定帝駕崩死亡,屍骨未寒,皇室貴族立即分裂成三方勢力,元朝勢力三足鼎立,爭相擁立不同的皇帝,一個是泰定帝九歲的兒子阿刺吉八,一個是南方懷王圖帖睦爾,一個是鎮守北方大漠草原的和世瓎,三方勢力粉墨登場,明爭暗鬥,各方勢力調兵遣將,千軍萬馬血戰沙場,元朝大地硝煙瀰漫,蒙古大軍浴血混戰。
北方的上都行宮,南方的大都朝廷,在北方大地展開亡命的廝殺,北方行宮異想天開,派遣大軍南下,企圖清掃南方勢力,攻勢一度異常兇猛,攻佔居庸關,一路南下,逼近大都。南方大都朝廷大軍在主帥燕帖木兒的率領下,麾軍北上,半道攔截,打敗南下敵軍,奪回居庸關,血戰古北口。南方大軍把北方大軍打得落花流水,慘敗潰逃,南方大軍大獲全勝,凱旋迴京城。激戰歸來,異常疲憊,正當南方主帥燕帖木兒準備好好休養幾天的時候,突然傳來古北口再次失陷的訊息。
南方大軍主帥燕帖木兒得到弟弟撒敦,從前線送來的緊急公文,報告古北口再次失陷的訊息,燕帖木兒心中異常憤怒,軍情緊急,燕帖木兒立即應對,召集各路大軍將軍率領著各自軍隊,從京城大都出發,向北挺進,迎戰敵軍,奪回丟失的關口要塞。他的行軍的途中,又接到從紫荊關送來的緊急軍報。說北方軍隊再次前來進攻,情況危急。
紫荊關是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是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
紫荊關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金時名金坡關,紫荊關在宋朝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
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紫荊關始建於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後,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崇禎年間,都曾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數兵家必爭之地。有古人描述為證:“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
歷史上紫荊關曾發生的戰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祐元年,即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後,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
紫荊關有三道關門。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建在今坡下村的峽谷中。邊牆自關門向西兩翼伸展,直達兩山峰頂。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門前有營房、廟宇各一座。
紫荊關的第二道門,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門之東壁上鑲嵌石碑兩塊;一為荊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荊關盤道記”;二為明參將韓光所作的七律詩。門外西坡上還有清康熙御筆“天子閱武處”碑碣一通。進了南天門是二重門,兩側有八字牆向左右伸展。
紫荊關的第三道門,再內是三重門,又稱南門,但坐東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題“萬曆十七年歲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