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頁 (第1/1頁)
醉酒花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龍興路好歹是一省的治所,守軍數量不可小覷。 江南最重要的兩個軍事重鎮一個是集慶一個是武昌,現在集慶改名應天府成為朱大帥的大本營,武昌被徐宋政權佔據成了徐皇帝的大本營。 應天和武昌由長江相連,安慶便在這兩個軍事重鎮中間,長江自此穿城而過,無論從武昌打應天還是從應天打武昌,只要安慶在對方手上勝算就幾乎沒有。 ——長江萬里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 現在安慶還在朝廷手裡,哪方勢力都不敢輕易動手。 不是不想打,是實在打不過。 至正十二年,朝廷任命餘闕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分兵鎮守安慶。 各地義軍在短短一年裡擴地千里,但是沒用,自從餘闕來了之後但凡紅巾軍就沒沾過安慶的邊。 朝廷幾十年來奉行世祖忽必烈的隳城令,不許漢地城池修城築牆,後來紅巾軍一路暢通無阻打下一座又一座城,朝廷立刻改口讓各地修城防備。 餘闕少年喪父,十三歲開始讀書,然後以河南行省鄉試第二名之身份,中該科右榜會試第二名,殿試也是第二名,脫脫命人給宋遼金三國修史時執筆的就有他。 雖然人家是個文榜眼,但是他更擅長治軍,可惜他治軍理政什麼都行,就是不會溜鬚拍馬,怎麼看怎麼和朝廷格格不入。 前些年紅巾軍席捲各地,徐宋大軍迅速拿下湖廣,餘闕在安慶生生堵住了他們順江東下的勢頭。 他一個人頂事兒不管用,朱大帥從江北順江南下一樣能打進江東。 不過有個能頂事兒的也不是一點用都沒有,江南湖廣一帶幾乎全部被起義軍佔據,唯有江西穩如泰山,只要餘闕在安慶誰都打不進去。 他到安慶後立刻開倉放糧接納流民,組織士兵百姓重修城防,將城牆加高至二丈六尺,還挖了三條長壕引江水環城,大有把安慶打造成銅牆鐵壁的架勢。 硬攻不行,只能智取。 於是朱大帥轉變策略,不攻城也不圍城,打著友好的旗號派汪廣洋去安慶探親去了,同時還讓汪廣洋帶上在張士誠那裡立下大功的楊憲一起。 原因無他,汪廣洋是餘闕的學生。 雖然不知道餘闕那個寧折不彎的性子怎麼教出汪廣洋這麼個溫吞怕事什麼都不敢往前湊的學生,但是這師徒倆的本事都沒得數。 大概朱大帥真的有上天相助,這事兒但凡有一方拖後腿都成不了。 首先,陳友諒和徐壽輝正式翻臉之前已經聯合安慶周邊好幾撥義軍圍攻安慶,餘闕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但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安慶被圍的一隻鳥都飛不出去,等到城裡的糧食吃光,餘闕再有本事也扛不住外面的大軍。 其次,朝廷在這裡也立了大功。 餘闕是個剛正不阿的才子,大都的權貴看他不順眼才把他發配到紅巾軍四起的江南地區,不是因為他有能力才把他派到這裡。 朝中權貴拉幫結派,各地官府和大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餘闕的性子在大都不受歡迎,來到地方也沒比在大都時好哪兒去。 他鎮守安慶這些年士兵自己招募、糧草自己籌備、軍餉自己想辦法,上上下下所有事情都得他自己來,同時還得防備其他地方的同僚在暗處給他捅刀子。 他在安慶是最大的官,到其他地方卻沒人管他是誰。 沒辦法,這就是官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安慶那麼重要的軍事重鎮需要的兵力比尋常城池更多,這麼一來糧草就很難自己供應上。 餘闕不止一次寫信給朝廷求助,讓朝廷那些官睜大眼睛看看這到底是什麼地方,能不能給他多分點兵馬,不給兵的話調點糧草兵器也行,什麼都靠他自己他撐得住嗎? 所有的信無一例外全部被紅巾軍給截了。 朝廷不爭氣,除了安慶和江西名義上還屬於元廷,其他都已經是各路義軍的天下,想送信可沒那麼容易。 餘闕的求救信送不出去還不是最令人頭疼,最令他頭疼的是朝廷把他丟到安慶就不管不問了。 這可是大都朝廷聯絡江西的軍事重鎮,要不是有安慶橫在南昌和集慶之間,兩撥紅巾軍一旦達成共識,到時候不光北邊劉福通北伐,南方紅巾軍一樣得北伐。 朝廷那些大官都是豬腦子嗎?看不出安慶有多重要? 這地方一丟,偌大的江西行省就要和朝廷說拜拜,他們蒙古人老家在草原所以中原南方都愛咋咋是吧? 就算紅巾軍勢大糧食運不過來,你下一道詔書給大家鼓鼓氣總行吧? 沒有,什麼都沒有。 餘將軍來到安慶之後就再沒見過朝廷的東西,糧食兵器軍餉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