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空白協議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社會調查所(SSIC)訪問的父母中,60%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絡一次,10%平時根本不聯絡,只在過年過節時回家看看。筆者在走訪中瞭解的情況與之近似,在筆者抽查的六百名“空巢”學生中,只有的孩子經常與父母聯絡,而“有時”和“很少”聯絡的分別佔和。有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體城市或單位,沒聯絡過、聯絡不上的分別為和。大多數的父母一年主動打電話回家的次數也不超過十次,而且為了節約,與孩子通電話的時間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鐘左右,談話的內容僅侷限於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孩子內心的孤獨、焦慮與渴望一般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湖北大學心理系嚴梅福教授認為,父母長時間不回家,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勢必會淡漠,孩子年齡越小,造成的關愛缺失越明顯,並影響到孩子健全人格與道德觀念的形成,進而在其一生中都會留下痕跡。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3)
“父母在家的時候,孩子遇到問題會覺得有人在後面支援自己,而一旦長時間分離,缺少了親子關係的培養,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會產生陌生感。”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葉敬忠教授也認為,親情缺失給留守孩子帶來的傷害難以彌補。在葉敬忠教授的一項調查中顯示,絕大多數孩子把父母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在留守子女中,卻出現了把朋友放在首位的現象。筆者一次在一留守孩子家裡,問起與自己感情最好的是誰,三個孩子有兩個說是爺爺奶奶,一個說的是外公外婆,沒有一個回答是爸爸媽媽的。
父母雙雙外出,孩子教育全部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管。由於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年齡和文化差異,隔代血緣的影響,特別是他們那種傳統的教育後代的方法,對孩子只求吃得飽,穿得暖,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根本不管,或者說根本管不了,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嬌氣,學習上隨意。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不能找父母傾訴,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正確引導,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其人格還表現出要麼是攻擊性較強,要麼是偏向於抑鬱型。還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由於得不到父母細緻的關愛,缺乏情感慰藉,只好外出尋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上網聊天,交友,既耽誤了學習時光,也使對父母與生俱來的親情漸漸被淡漠、遺忘,有的甚至有了仇視的心理。
是活著,還是離去——
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造成的後果是觸目驚心的。
《北京科技報》報道:中國目前確診的自閉症患者已達180萬人,其中兒童自閉症人數接近40萬。缺乏傾訴渠道,長期無父母可以交流的留守孩子中;很多都有嚴重的自閉傾向。親情的長期缺位,導致血濃於水的天然親情鏈條鏽蝕,直到完全斷裂,孩子們自覺處在一個孤獨無依的世界,孤僻、冷漠,甚至走向暴戾。可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相比一些更顯性的問題,如成為“壞學生”、意外傷害,有近半數的父母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直至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才追悔莫及——
“小君真是不錯!老師說,你父母不在家,你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生病的奶奶?”
“……”小君無語。
“很累很累,是不是?”
“……”
“父母不在家,一個人面對困難,你心裡怎麼想?”
“困難只能靠自己,什麼人都靠不上。”
“你對自己有信心嗎?學習、生活。”
“我現在……我現在,連書都不想讀了。”
“為什麼不想讀書了呢?”
“我害怕去學校。”
()
“為什麼?”
“我的成績一直在往下降,去學校,怕老師找我談話,怕同學笑話我;打電話跟父母說,又怕父母擔心我、說我。”
“……”
“我做不到像以前那樣……我的學習時間太少,連作業都無法完成……”
2006年12月的一天,我走訪這位被學校樹為留守孩子典型的十二歲初一女生小君。女孩的家,在山坳間,周圍全是禿禿的山。走近她的家,遠遠聽見有老人的咳嗽聲。廚房裡,黑咕隆咚,小君正在用柴火煮飯。灶臺上,有她給奶奶煎好的中藥。對比學校給我看到的照片,我眼前的小君要顯得木訥、消瘦得多。小小年紀,臉色灰暗,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短短的半個小時,小君說話老是走神。我問她是不是病了,她沒說話,只搖了搖頭。
小君告訴我,父母外出打工已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