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21年,美麗改變了什麼?
21年,在時間的長河中,僅僅是滄海中之一粟;是亙古宇宙的一粒細沙。
可是,對於中國女人的成長蛻變,短短的21年,卻經歷了量變到質變;模仿到創新;跟風到自我主張;今天,中國女人對時尚和美麗所掌握的權力,甚至左右了世界化妝品市場的生態!
這件事,可以從越來越多的頂尖國際奢侈品牌爭先恐後地湧進中國看出端倪。
是的,中國現代女性對美麗的要求起步雖晚,可發展卻是健步疾飛。
21年前,“面板保養”這個概念對大多數的中國女性而言,遠遠不如想方設法給家裡買個冰箱、彩電來的重要。如果刨去家庭的必須開銷而還有餘裕時,女人花錢在自己身上也會以“別人能看得見”為消費時的最高指導原則,因此,買一件稍微像樣點兒的大衣當然要比小小一罐保養品來得實惠。當時女人對花錢往自己臉上抹東西這檔事兒的看法,可由一個流傳至今仍廣為沿用的形容詞 ——“臭美”,說明得淋漓盡致。
“臭美”原來應該是個貶義詞,是本來不美的人硬要東施效顰而變得更可笑、更醜、更不美麗的意思。嚴格講起來,它和注重自己的外表理應不會扯上任何的關係,可有趣的是,它卻變成大家都能認同的說法。事實上,使用這個詞彙來形容注重自己容貌的人,多少可以看出若干心理上的不認同,或者更貼切地說,用它來平衡內心“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補償心理。
沒錯,20多年前,當大多數的人都還只用一塊“燈塔牌肥皂”從洗臉到洗身子時,“帶著力士牌香皂去洗澡”,是講究、是臭美;當好不容易盼到了工資,下狠心給自己買罐“萬紫千紅雪花膏”搽臉油時,是講究、是臭美;當穿著一身“的確良”襯衫長褲、騎著腳踏車穿街過巷時,是講究、是臭美。在那個物資與人心都相對質樸的年代,一支可以用上3、5年、價值8元錢、只在重要場合才捨得祭出的口紅,就足以承載女人對美麗的嚮往與欲求。
可是,這樣的年代並沒有持續得太久,當商品經濟的號角吹向曾經空白的大地,原來以為裝扮是臭美的靜謐,有如窒悶了一個冬季的春雷,平地一聲地轟然響起。它的力度之大、威力之猛,不僅震驚了全世界,也震懾了原以為波瀾不驚的中國女人的心底。
20世紀90年代,應該是中國化妝品發展最富有戲劇性的10年,有一份針對中國化妝品市場發展的官方研究報告提出了一組頗為嚇人的資料:90年代以來,中國化妝品消費市場的年發展速度平均呈30%以上的增長態勢,而上游企業的銷售額,每年也以50%以上的增長率迅猛發展,而這些增長主要是靠人均化妝品消費額的提高來推動的。從 1980年的元,到1989年的2元,再發展到1997年的元,直至2006年,人均消費已達到了30元以上。也就是說20餘年間化妝品的人均消費足足增長了150倍之多!
你已經看得喘不過氣來了?且慢,更嚇人的數字還在後頭。根據另一份行業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在 2006年化妝品的消費總額已經突破人民幣770億元,預計200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左右,而它的成長比例也將超過總體經濟成長的比例。
這些數字聽起來或許驚人,也或許有些遙遠,但你只要走訪一趟各大城市的百貨公司或商場的化妝品銷售專區,在裝修精緻、美輪美奐的國產化妝品、進口化妝品銷售櫃檯間停留一小會兒,就可以知道數字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有一位遠自歐洲被外派到中國來的化妝品公司高層主管,曾經用流利的中文這麼形容中國的女性消費者:“她們是我的寶貝兒!”
當然,中國的女性消費者當然是這些外國商人的寶貝兒,而且我們不僅僅是寶貝兒,還是能左右他們生產線規模的大腕兒。二、三十年前,歐美各大國際性化妝品牌鮮有投注人力、物力在“美白產品”的研發上,因為對金髮碧眼面板蒼白的她們來說,美白絕不是市場需求的主力產品。可是當中國女性消費者開始展現傲人的購買實力之後,你再回頭看看他們現今的產品線,就知道什麼叫做“形勢比人強”了!
可是,任何飛躍的腳步都難免有因速度太快而磕碰跌撞的時候,中國女人的美麗程序當然也遭遇了一段晦澀的坎坷歲月。當女人們被化妝品廣告中模特兒近乎神話般清亮的眼睛、白皙的膚色、光滑的面板震驚,進而發現自己臉上因缺乏保養而積聚的黑斑、皺紋、瘢痕時,心悸之餘,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