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臣,換句話說如何做一個很好的幹部。《長短經》裡也有“君道”的論述,我們暫時保留。像最近很多人喜歡讀《貞觀政要》,裡面記載唐太宗當年治國的歷史經驗,它的重點屬於君道,是給皇帝的教科書,要他知道如何作一明君,所以望之不似人君的我們,還是先由臣道開始,把臣道學好:
這個臣行,所培養的幹部,可以說是最高的幹部,撥亂反正的幹部。他先把臣道分類來講,正臣六類,邪臣六類,相互作對比。
六種正臣的典範
夫人臣萌芽未動,形施未現,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豫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聖臣也。
他分類出來的第一種是聖臣的典型,如《素書》裡的講的伊尹、姜尚、張良這些人,都可算是聖臣。這裡聖臣在上古屬於三公之流,坐而論道之事。他們的位置最高,等於現代國家最高的顧問。沒有固定的辦公室,也沒有固定管哪個部門,所謂“坐而論道”,並不是坐在那裡玩嘴巴吹牛,他們的行為就是本節所講的“萌芽未動”這幾句話。天下一切大事,像植物一樣,在還沒有發芽的時候,態勢還沒有形成的時候,那就已經很明顯的洞燭機先,知道可不可以做。做下去以後,存亡、得失的機要,都預先看得到,把握得住。在事情未發生之前就預先防止,使他的“老闆”——領導人,永遠站在光榮的這一面,能夠做到這樣的,堪稱第一流的幹部,叫做聖臣。在歷史上這種第一流的幹部,都是王者之師。
……
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大臣也。
其次是自己很謙虛,每天幫助領導人做好事,貢獻他寶貴的意見,這種古代稱為“骨鯁之臣”,骨頭硬的大臣,自己馬上被免職沒有官做沒關係,但主要的在使領導人走上好的這一面,領導人不對的,就是說不對,歷代都有這種大臣。宋太祖之初有一位大臣去看皇帝,當時皇帝穿了睡衣在宮裡,他就背過身子,站在門上不進去,皇帝看見他站在門外,教侍衛去問他為什麼不進去,他說皇上沒有穿禮服,一句話把皇帝整得臉都紅了,趕快去換了代表國家體制的禮服出來接見他。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這種骨鯁之臣則絕不馬虎,因為皇帝代表了一個國家。在清朝的實錄裡就講到,康熙自七歲登基,六十年的皇帝當下來,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即使他一個人在房裡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把頭上戴的禮帽摘下來,自己就如此嚴格管理自己。所以一個真正好的領導人,對待自己非常嚴格,這是很痛苦的事,自己如果克服不了自己,而想征服天下,是不可能的。這裡講到的大臣,對領導人要“勉主以禮義”,要勸勉老闆守禮行義。“諭主以長策”,告訴老闆要眼光看得遠,作長久的打算,使他好的地方更好,壞的地方改掉,這個樣子,叫做大臣。
……
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
其次,是為國家辦事,睡都睡得很少,起早睡晚,同時要“進賢不懈”,這情形歷史上很多,就是推薦人才。這件事在中國古代很重要,一個大臣如果不推薦人才,是不可以的。這一點就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政治道德,前輩大臣是用各種方法來培養後輩,予以推薦,而且有好人才就推薦,不可鬆懈停頓。“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過去的大臣,都是深通曆史,如司馬光,著有《資治通鑑》,但他也是大政治家。他有一度被貶回家,後來皇帝有許多事情,要找他去談,他接到命令進京,到了京城——洛陽的城外,洛陽的老百姓聽說司馬相公蒙皇帝召見進京,大家高興得跑到郊外去排隊歡迎他。司馬光看見這情形,問明白了原因,立刻往回走,不進京了。這就是太得眾望了也不好,這就是司馬光做人小心的地方。同時,也就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當榮耀來的時候,高興不要過頭了,過頭了就不好,花開得最好的時候,要見好便收,再欣賞下去,就萎落了。這裡是說做大臣要深通曆史,因為在歷史上有很多的經驗,可以引用來幫助領導人。
在清初,皇帝的內廷,有一個祖宗的規定,皇帝每天早晨起來,一定要先讀先朝的實錄,他們祖先處理政事的經歷。可見歷史的經驗,有如此重要,不管讀得多熟,每天要讀一下,以吸收經驗,啟發靈感。隨時以自己歷史的經驗來輔助皇帝的才是忠臣。
或問袁子曰: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對曰: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何者?夫為人臣,見主失道,指其非則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也。故司空陳群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