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老版《紅樓夢》的另一特點,是全書的出版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由前後三家出版社相繼出完。最初由三民圖書公司出版,業內和連藏界稱之為三民版,共出了13本,時間從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從名稱判斷,三民圖書公司是私營出版機構,這在上海解放之初,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接著由新美術出版社出了兩本,時間從1955年底到1956年。新美術存在時間較短,可以看作是一個過渡性出版社,隨後併入上海人美社。最後由上海人美社出了餘下的4本,時間從1958年到1962年。
這部作品董天野先生獨自繪畫了5本,張令濤、胡若佛合繪了6本,使全書藝術質量得到基本保證。他們筆下的人物形象靚麗生動,性格鮮明突出,出色地傳達了原作精神,成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鐵道游擊隊》從1955年出版第一、二冊,到1961年才全部完成。繪畫者是丁斌曾與韓和平兩位著名畫家。當年他倆從華東美院畢業,分配到上海人美社,進入創作室從事連環畫創作,直幹到退休才離開崗位。
說來有趣,這部書最初第一冊,是一位叫李新的先生繪畫的,第二冊《打洋行》才由丁、韓合作繪製,後來第三冊直到第十冊,都由他二人繼續繪畫,直到完成。為了換下李新之作,也為了提高水平,丁、韓二人重繪了第一、二兩冊,終於使全書由他二人合繪,保證了風格統一,保證了全書質量優秀。
這套作品曾多次重印。“*”後出第二版時,改50開為60開本,不但將每個分冊的書名由字數不等統一為四字題目,而且由丁先生新繪了部分篇章。後來再版時,恢復到老版原貌。
1995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向上海人美社租型,以32開本一頁兩幅形式,再版過《鐵道游擊隊》,可見作品影響之大。
1961年,《唇亡齒寒》和《誅石厚》同時問世,標誌著套書《東周列國故事》正式出書。其實在此之前,上世紀50年代,上海人美社就陸續出版過許多選自《東周列國志》的故事,大約有30多冊,不過那時不成系列,出一本算一本罷了。而60年代初推出的這部書,顯然是按套書運作的,從封面設計看,每冊都有統一著色和標誌,即在書名處印成紫紅色,而且左下角印一座銅鐘,鐘上有“東周列國故事”字樣。1962年出版較多,約有七八種。到了1963年,又出了幾種。因為沒有書目,所以不知究竟多少本為一套。後來再不見出版,我數了數,共有15本,於是將這15本算作一整套。這種看法持續到2001年才轉變。
廣州有位連友收藏不少老版書,他寫文章並舉出實物,說明這套書共16本,多出的一本叫《伐子都》。連上海都不曾見到這本書,廣東卻有,真是怪事!當年因何遺漏,至今搞不清楚,只聽說有少量樣書流了出去。
到了“*”後,1979年到1984年,上海人美社又編繪新套書《東周列國故事》,共50冊。這套書不但出了大32開精裝選本,還出了4卷全本,這是後話了。
10 立規矩
隨著購書的頻繁,我的連環畫越積越多,逐漸初具規模。最早我將書放在書桌抽屜裡,後來放不下了,母親為我騰出一個藤製提箱,我在裡面墊上報紙,還能盛不少書。母親鼓勵我買書、看書,既長知識,又比像土猴一樣瘋野般彈球拍洋畫要文明得多。到了高中時,抽屜和藤箱都已滿滿當當,我便遊說父親,想解決存書問題。
家裡本有一個書櫃,但盛滿父親的書,如《魯迅全集》《瞿秋白文集》《沫若文集》,還有《莎士比亞戲劇集》《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等,再也沒有空間了。
父親和母親合計後,買回一個小書架,供我專門存放連環畫。
從小學四年級起,我便邀請要好的同學到家裡看書,到了高小,除了女生外,班裡男同學幾乎全看過我的書,這遂了我的心願,我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但是看的人多了,書的髒舊與破損程度也加劇了,這事讓我心煩。望著書頁上沾染的手指頭印和汗漬,同學再看書之前,我便讓他們洗手,並不許再用手指沾口水翻頁。這一招果然奏效,減緩了書受汙損的機率。
有一件事我至今難忘,某天放學後,照例有幾個同學隨我回家看書。插一句,最初只在屋裡看,不能借回家,後來開禁了,允許借兩三本回去,但必須次日或第三天馬上歸還。同學都能遵守約定,及時還書,正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這天快五點多了,同學紛紛離去,一個外號叫六子(並非孩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