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
1987年,張煒先生開始了系統的行走計劃、工作計劃。這使他更大地點燃了創作激情,開始了《你在高原》的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的行程。
他在半島地區進行區域考察時,借住在一箇舊樓裡,由於隔音效果很差,樓上的幼童來往跑動,噪音讓我這個不常去的人都忍受不住陣陣煩躁,而他只是看看天花板,笑一下。
冬天,沒有暖氣,只有一個小電熱器放在寫作的房間裡烘一烘雙腿。到過他房間的人穿著棉衣坐久了,還要手腳冰涼打抖。夏天,一臺老式電扇不停地旋轉,說是降溫,由於電機長時間工作,吹出的風都是熱的。吃飯更簡單。他將飯分成七天份額,然後放在冰箱裡凍起來,吃的時候用蒸鍋熱一熱。那幾年裡,他每天的三頓飯幾乎都是這樣。
關於他那幾年的生活,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艱苦!孤獨!
說起孤獨,當然,和他作伴的有蚊子和老鼠。可是有誰需要這樣的伴侶啊?
我知道,他的心在燃燒。他是一個大睜雙眼的守夜人,他不能停止思想和訴說相告……
三
一場曠日持久的艱難跋涉就這樣開始了。
他時而伏案奮筆疾書,時而走向曠野追索求證。他要做一名忠實的歷史記錄者和代言人。他花了大量時間去民間考察,去最貧窮落後的山區體驗,也去最富庶的地區和城市記錄。他了解到當下中國的整體現狀,體察到了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他親眼看到了令人震驚、沮喪和狂喜的一切!
他劃定了一個區域,用了多年時間走遍了山山水水。他熟悉了每一條河流和山脈,熟悉了那裡的大多數植物和動物。面對那裡的一切,我感覺他就如同地質學家和植物學家一樣,經常默默地撫摸和推敲。
他本來要走遍一個相當大的地區的山脈和村鎮,雖然因故未能最後完成,但仍然記下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敢說,沒有幾個作家能比他更瞭解當下的中國。為了參照和對比,瞭解人的不同境遇,他兩走日韓與港臺、四去歐洲、遠赴美洲,撫摸過未倒塌的柏林牆,登上過炸燬前的雙子塔――這些縱橫比較和認識,使其儘可能地具備了全球視野。深入底層,詳細考察和鑑別,這一切都為他的《你在高原》奠定了廣闊的思維框架。
《你在高原》 相關內容 《你在高原》誕生記(2)
一
這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高原!它可能也包含了作者心中至為神秘的某種指向,是他的心路渴望抵達之地吧?“你在高原”――“你”是誰?此人又為何遠抵高原?
張煒先生把一部長達39卷、約四百五十萬字的鴻篇鉅製命名為《你在高原》,可以想象這個高原在他心中的位置是多麼崇高!她遠遠地、高高地聳立在那裡,那裡有一個“你”。為了這個“你”,他開始了長達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行走、跋涉和追索。
我不知道張煒何時開始構思《你在高原》,但是,我在讀了他大量的作品後,感覺到,奔赴高原的舉意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那時候,他天天圍著地質勘探隊員們,追尋著他們的腳步,做著一個走遍全世界山山水水的大夢;工作後,為了圓夢,他甚至與好友置辦了地質隊員野外用的全部行頭。就為了尋找那個在遠方召喚著的時隱時現的夢想,儘管那時他並不太清晰地知道那個夢想究在何方。隨著苦苦的尋覓、追索,他漸漸知道了“你”之所在,“高原”之所在!在完成了《蘑菇七種》《古船》《九月寓言》等重大工程的鋪墊之後,他終於開始了一部鉅作的撰寫。二十幾年過去了,《你在高原》先是有了五百多萬字的初稿,然後又是銀匠般的漫長精心打磨……
二
1987年,張煒先生開始了系統的行走計劃、工作計劃。這使他更大地點燃了創作激情,開始了《你在高原》的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的行程。
他在半島地區進行區域考察時,借住在一箇舊樓裡,由於隔音效果很差,樓上的幼童來往跑動,噪音讓我這個不常去的人都忍受不住陣陣煩躁,而他只是看看天花板,笑一下。
冬天,沒有暖氣,只有一個小電熱器放在寫作的房間裡烘一烘雙腿。到過他房間的人穿著棉衣坐久了,還要手腳冰涼打抖。夏天,一臺老式電扇不停地旋轉,說是降溫,由於電機長時間工作,吹出的風都是熱的。吃飯更簡單。他將飯分成七天份額,然後放在冰箱裡凍起來,吃的時候用蒸鍋熱一熱。那幾年裡,他每天的三頓飯幾乎都是這樣。
關於他那幾年的生活,可以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