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臺灣已經提高了中國企業贏利的門檻。
回顧上廣電的繁榮,離不開電子資訊產業的兩次大規模的引進。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的電子工業部斥資200多億美元大規模引進和模仿日本的彩電工業,相比1980年時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樣的舉動堪稱是傾全國之力。1987年,上廣電從三井財團東芝公司引進彩色映象管生產線,成立“上海永新彩色現象管公司”。然而時至2005年,上海永新這家 “中國最大彩管生產廠商”在彩管業務上一年虧損了億元,此時它已經花巨資引進了五條彩管生產線。
2005年11月27日, 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出公告,決定轉讓控股子公司上海永新彩色映象管公司45%的股權和上廣電電器分公司、管理分公司的全部資產給大股東“上海廣電集團”(上廣電),由此變相地將彩管虧損的包袱甩給了上海市政府,進而全力投入到液晶屏產業的“新事業”中。作為上廣電的大股東,上海市國資委和上汽集團早在2005年1月對上廣電進行了增資和股權結構調整,表現出全力支援的態度。
來到21世紀,在三井物產這家日本綜合商社的帶領下,上廣電這一次又要走在了國內同行的前面。此時,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電子資訊產業叢集。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在電子資訊產業上的投入越來越大,上廣電又是作為這個區域的龍頭,自然會當仁不讓,成為這一戰略實施的主要承擔者和受益者。單就電子資訊產業來說,上廣電幾乎就是長三角地區的代名詞。
在三井物產資訊產業本部官方網狀站的“顯示器事業部”一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