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
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京城白塔的圖樣,然後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在一夜之間製作而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雖然這僅僅是傳說,但這座白塔確是仿北海的塔而建的,早在康熙年間就有。現在的白塔是乾隆年間重建的,全部為磚結構,形狀雖沒有北海的塔雄偉壯麗,然而雖瘦而不覺寒酸,反窈窕多姿。京城的景物到了揚州也增添了幾分瘦西湖的秀氣。
整個五亭橋、白塔一帶景物可稱得是瘦西湖湖上風景的**。
極目往東,“梅嶺春深”飄渺於水,往西“春臺明月”飛甍丹楹,往南白塔對峙,再加上蓮花橋本身及水中倒影的渲染,這一幅景緻不是“瓊樓玉宇”,而勝似“瓊樓玉宇”矣。
沿著五亭橋北岸西走,穿過步雲八角門,前面的這一景名“白塔睛雲”,也是清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這裡原是瘦西湖北岸臨水而建的一處大型揚州園林居所群,因隔瘦西湖可望白塔諸景,因而命名為“白塔晴雲”。現在復建之“白塔晴雲”,地域範圍小了許多。
白塔晴雲岸漘外拓,與淺水平。水中多巨石,如獸蹲躍踞,水落石出,高下成階。上有奇峰壁立,峰石平處刻“白塔晴雲”四字。
階前高層三間,名曰桂嶼,嶼後為花南水北之堂。花南水北之堂現為揚州三把刀專賣店,憑公園門票在這裡還可以免費領取瓊花圖片一張。花南水北之堂匾額為賴少其先生所題。賴少其,擅山水,工書法。書學金農、鄧石如,所作漆書富金石氣。
五亭橋南面一個四面環水的島上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據今已有千年歷史。元代至元年間,正為和尚重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愚勇和尚重修;明英宗正統元年福宏和尚再修,清代一位姓程的鹽商復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揚州,賜名“蓮性寺”,並賜“眾香清梵”匾額,寺僧勒石建亭供奉,但世人仍稱其“法海寺”。
清咸豐年間,蓮性寺毀於兵火,清光緒年間再次重建。重建後的蓮性寺主要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雲山閣、白塔及僧房。
寺院四面環湖,左有五亭橋。右有藕香橋,後有白塔,是瘦西湖上之名剎,亦為湖之勝景。法海寺在湖水南岸,寺門朝東,建築在一處高崗上。山門前。有一截高臺階,在山門兩旁的臺階上植有松柏,臺階兩側各有一尊可愛的小沙彌石雕。
四外樹蔭前也有一群形態各異,調皮玩耍的小沙彌石雕。掃地、玩耍、讀書、參禪的小沙彌。寺廟內的佛像、法器、傢俱等被破壞殆盡,殿宇堂榭亦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原祗陀林住持寬敬老和尚發願重修法海寺。
蓮性寺新建的山門殿前為兩層平臺,下一層作花壇,上一層平臺邊緣兩側建白石欄杆。每根欄柱上都雕有石獅,每邊八個。
平臺上有兩棵老檜柏,正中置一長方形鐵香爐,香爐上鑄“法海寺”三字。山門殿兩側砌八字牆,山門上方嵌一塊“法海寺”石額,為鎮江焦山茗山法師所題。門旁設一對蓮花門枕,黃牆紅門,上蓋綠色琉璃瓦。
中三間為天王殿。正中長方形佛臺上供奉大肚彌勒佛。彌勒佛後供奉護法韋馱菩薩,門楣上方懸掛黃底黑字天王殿匾額。彌勒佛兩側塑供四大天王。這四尊天王與別處稍有不同,手持法器更是有別。
沒有琵琶和寶傘,多了一柄大斧。山門殿後兩側各植一株銀杏,北雌南雄。再後便是佛殿樓和客堂。現寺內有尼姑約10人,住持寬敬。新的大雄寶殿,殿宇宏偉。妙相尊嚴、金碧輝煌、佛地重光。“大雄寶殿”匾額為著名佛學家、原華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大雄寶殿楹聯: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大雄寶殿佛光普照匾額下方供奉著三世佛,中間是金碧輝煌的釋迦牟尼如來佛,兩側為和藹慈祥的藥師、彌陀佛高踞蓮花寶座之上。
佛祖後不是常見的大型海島觀音菩薩群雕,只是觀音菩薩與善財童子與小龍女。左邊供奉著身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專司智德。右邊供奉著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專司理德。彌陀授手萬修萬人去;眾生起行一念一佛來。
佛念眾生眾生在佛心內;眾生唸佛佛在眾生心中。壽無量願無量光明無量;愍有情覺有情接引有情。殿內有根據觀天量壽佛經的內容和故事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