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據說法海寺裡的和尚燒豬頭肉非常在行,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有詩云:“初打春雷第一聲,雨後春筍玉淋淋。買來配燒花豬頭,不問廚娘問老僧。”讚的就是乾隆年間揚州第一個燒豬頭拿手的老和尚。
和尚燒豬頭好像很有傳統,朱自清在他的《揚州的夏日》裡,也念念不忘揚州瘦西湖法海寺老和尚的燒豬頭。法海寺最有名的白塔在寺院之北巍峨矗立,高聳入雲,系在舊塔基上重建而成。
塔形如錐,金瓶之下有寶蓋,四周有纓絡圍繞,塔鈴高懸,清風徐來,泠然有聲。寶蓋之下,為“十三天”,又名“十三層”,系佛家語。塔身中空,南向壺門內,原供有白衣大士像,今已不知所藏何物,門雖設而常關。
法海寺白塔是按京城北海的白塔仿建,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石結構,外敷白堊,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
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裡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已。塔高27。5米,外形輪廓線比北海白塔清瘦修長。
白塔通體皆白,分為三層:下層為基座,座上有承託塔身的覆蓮座與金剛圈。中層為龕室,形如古瓶,南面設眼光門,內供白衣大士像。
上層為圓錐形塔剎,有13層瘦長的圓圈相輪,象徵佛教‘十三天‘。剎頂置六角形寶蓋,角懸風鈴,上託銅質葫蘆塔頂。
白塔基座中央是磚雕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底層為方形臺基,四周圍有欄板。柱頭皆雕石獅,形態各異。
前置小臺,臺北及兩側皆築階梯,可以登人。光緒年間重修時,鋪設石階五十三級,象徵善財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
正是:處處有象徵,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曾將北海塔和蓮性寺塔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
堂前柱上楹聯為杭人唐雲題書:別業臨青甸;前軒枕大河。花南水北之堂右為積翠軒,軒內專營工藝紙扇。
積翠軒軒前柱上有楹聯:疊石通溪水;當軒暗綠筠。落款為:甲子重陽秦石鼓文筆法作篆,漁門王個簃年八十有八歲。
積翠軒前建半青閣,閣門別緻,為四瓣梅花型。廊柱上有程十發題書楹聯:小院迴廊春寂寂;碧桃紅杏水潺潺。(未完待續……)
第八四七節 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閣臨園中小溪河,溪西設紅板橋。紅板橋西築“之”字廳,廳外種芍藥,其半為芍廳。前為蘭渚,後為蒼筤館。餐霞飲澄匾額兩側有聯:好把深杯傾綠酒;直須平步上青雲。
和風霽月匾額兩側有聯:引鶴徐行三徑曉;約釣梅同醉一壺春。蝴蝶廳不知緣何命名,不見蝴蝶。蝴蝶廳大門兩側懸楹聯:近岸維舟花欲語;開軒論茗客常來。為蕭勞書題。
餐霞飲澄匾額兩側有聯:好把深杯傾綠酒;直須平步上青雲。
於白塔晴雲舊址興建了一座兩進院落的庭園。主要由花南水北之堂、積翠軒、曲廊、半亭、林香榭三組建築組成,“白塔睛雲”園額由書法家賴少其題寫。
先後又對圍繞景區的汀嶼、小池、曲溪、土丘等建築和修葺,基本上再實現了‘別業臨青甸,前軒枕大河‘的水鄉意境。
說起“白塔晴雲”,人們總會以為這處景點就是與五亭橋齊名的白塔。其實不然,這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是岡東第一景。
乾隆二十二年,高御史開蓮花埂新河抵平山堂,兩岸都建有名園,北岸建有白塔晴雲、石壁流淙、錦泉花嶼三段。這座園林確實與白塔有關,它採用的是造園藝術手法的一種,即借景法。
自法海寺西行,就是瘦西湖著名的二十四橋景區。二十四橋這個名稱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自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關於“二十四橋”的解釋,在揚州說法也非常多,比較正統的有三種:一種是特指一座橋叫二十四橋;另一種說法為實指揚州在宋代確實有二十四座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裡詳細地記載了當時的二十四座橋的橋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民間的傳說是因為“古時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而得名。現在我們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根據《乾隆南巡盛典》中的二十四橋景區原圖在原來的位置上恢復的。基本保持了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