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悠,外交上退讓在先,所以,劉備才不得不向孫權“借地”,心裡很不爽。赤壁之戰後,諸葛沒有得到顯著提拔,原因即在這裡。
赤壁之戰後,孫權的失誤在哪裡呢?在於他誤聽了魯肅的建議,向北去打合肥,向西去爭南郡,而且還“借”了南郡給劉備,等於幫劉備搭好了入川的跳板。其實,孫權最應該下手的,是荊南四郡——江陵有曹仁堅守,以劉備一家的實力,根本啃不下來。周瑜為了打江陵,花費一年,付出大量傷亡,自己還受了重傷,才將曹仁逼退(曹仁把孤城江陵的存糧吃光了才走的)。如果周瑜先平四郡,讓劉備牽制曹仁,回頭再會合孫權取下江陵(江陵對於曹魏已無戰略價值,曹仁早晚要走),那時,劉備將沒有立錐之地。到時候,周瑜順流而上收取益州,孫權的長江戰略極有可能實現。
周瑜在戰略方向選擇上犯錯誤,孫權又受魯肅誤導,錯上加錯,如果不是後來呂蒙幫孫權取回荊州南部,孫權打赤壁之戰等於一無所得;周瑜在退出南郡後非常鬱悶,甚至提出遠征劉璋,包括他不久即死去,正是因為這個: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被魯肅和孫權逼死的。
魯肅並不像我們平日理解的那樣,是個忠厚長者,他意識到自己因為主戰而得罪了張昭等江東大族後,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結連培養劉備作為外勢,導致東吳養虎遺患,害孫權不淺。魯肅死後,孫權並不悲傷,例行公事地傳送了事。在孫權與陸遜的對話中,孫權也對魯肅做出了很低的評價。關於這個細節,撲還會在後邊分析《孫權勸學》時,對比周瑜、魯肅和呂蒙三人死後的待遇時說到。
。 想看書來
“三請諸葛”的劉備究竟圖什麼(1)
——說說《隆中對》與臥龍
現在課本中選的《三國演義》章節,基本都是從劉備“三顧茅廬”往後的部分中選出的。因為真正“三國鼎立”大框架的出現,也正是從劉備在荊州成勢,聯合孫權阻擊曹操,並趁勢取得荊、益兩州而開始的。
歷史上,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東征西討,屢敗屢戰,而始終不能得到施展抱負的根基。諸葛亮是當時荊州青年士人團體的一個領袖人物——從諸葛的家族、出仕與聯姻狀況看,《出師表》中說的“臣本布衣”並不是實情,諸葛亮是標準的未仕士族。劉備在心儀並任用諸葛亮的過程中,明確了取得天下、成就霸業必須“以人為本”的理念,並認可了荊州在野士人團體的戰略發展理念,為自己後來取得南郡,進而佔據益州、漢中奠定了基礎。這就是課文《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歷史背景。
'這兩篇文章的不同在於:《三顧茅廬》的故事基本依據《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創作了不分回目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本透過三國故事,講解王霸之道的書;明嘉靖年間,這一古本已經演化為240回本的章回小說,而且內容有後人增刪;到清朝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將嘉靖本進一步改造成120回本,即現在流行的版本,其中王霸精神被淡化,忠義色彩被突出,尊劉抑曹、神化關羽孔明的傾向就是在毛本中形成的。撲接下來要說起的幾篇選自《三國演義》課文,將主要依據較為接近羅貫中創作本意的嘉靖本(簡稱“羅本”以區別於毛本三國),若講到羅本與的毛本的重大分歧之處,則撲將特加區別說明。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史籍原文,羅本之中將其照搬,毛本《三國》則對其作了主題先行的關鍵性篡改。'
那麼,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是如何表現劉備發展方略的急劇轉變,以及當時的形勢變化的呢?
這要先從官渡大戰前夜,劉備被曹操從豫州汝南驅逐,南下荊州投奔劉表說起。
劉表是地方軍閥,以保境安民為志。當年,劉表聯合荊州當地的豪族蒯氏和蔡氏,佔據荊襄九郡四十二縣,經營多年。相對中原,當地比較平靜,很多中原士族門第的子弟避亂隱居在此。劉備來荊州時,已經是劉表在荊州統治的後期,蒯、蔡兩族勢力很強,但中原士族子弟也都已經成了氣候,處於呼之欲出的狀態。
劉備作為劉表的馬仔,幫劉表打了幾仗,掃清周邊內患,很賣力氣。但是,劉表這時卻對劉備產生了猜忌。為什麼呢?《演義》中說,劉表領荊州頭面人物請劉備喝酒,劉備把關、張、趙雲推薦給劉表,希望劉表讓他們帶兵。宴後,蔡瑁(荊州水軍統帥)讓其姐、劉表的後老伴蔡夫人勸老劉除掉劉備——但劉表優柔寡斷,當時又用得上劉備,所以猶豫起來。這時,恰好劉備把從叛匪張虎處繳獲的名馬“的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