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董策看著面前這所有的家當,沉默不語。
還真是夠寒酸的,怎麼說也是一個挺大的邊墩,就這點兒玩意兒。
事已至此,無法可想,只得面對現實。他伸手掂起那把完好的鳥銃在手中細細端詳,這還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大明朝的火器,心裡自然是有些好奇。
手中這把鳥銃看上去有些陳舊,木質的槍托和熟鐵打造的槍管都是一片烏沉沉的黑色,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約莫有七八斤左右的重量。整個槍的造型很簡單,基本上就是槍托和槍管兩個部分,槍管長約三尺三寸,總長約四尺。有準星、照門,安裝於木託之上,銃口長出木託兩寸,託後七寸向下彎曲。在槍托的右邊,有火門等設定,槍口大小如鳥嘴——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新式的火繩槍。
大明朝素來是極為重視火器的,可惜研發速度較慢,在明朝前期領先於世界的火銃到了明朝中後期,已經是逐漸落後於歐洲。反倒是歐洲,他們透過阿拉伯人學到了大明的火器技術,進行仿造和改進,製成了在構造和效能上都比明代前期火銃優越的新型槍炮。大明嘉靖元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這種新式的火繩槍。嘉靖二十七年,明軍收復日人、葡人佔據的雙嶼,獲鳥銃及善制鳥銃者,明廷遂命仿製。約在同時,又有魯嘧國鳥銃傳入中國。
鳥銃,便是大明兵仗局的工匠們仿造西洋火繩槍和日本火繩槍製造出來的,之所以得名,除了口若鳥嘴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這等描述,自然是誇張了不少。
董策看了半響,越來越是失望。
火器在大明可不是什麼稀罕物,從當初永樂帝的神機營開始,大明朝便是大量裝備火銃,到了後期,更是巨量製造,裝備邊軍。萬曆年間,曾經一次製造過九萬支鳥銃。現在在軍中存留的鳥銃分外兩種,一種是嘉靖年間開始製造的那種,第二種則是萬曆二十六年由時任中書舍人的趙士禎改進過的。
這把鳥銃顯然乃是第一種。董策雖然第一次見,但是早就對這方面有所瞭解,因此很快便是看出門道來了,這玩意兒每發射一次,都要經過裝發射藥、用搠杖搗實藥、裝鉛子、搗實鉛子、開火門、下點火藥、閉火門等一系列繁雜的動作,發射速度極慢。有你打一槍的功夫,人家那邊已經能射出三輪箭了。
而且在趙士禎改進之前的這種初級鳥銃,理論射程是一百五十米到三百米,實際有效射程也就是六十米多的樣子,跟蒙古人用的角弓,女真人用的大弓射程也差不多。
射程差不多,射速慢很多——這種初級的火器和已經在人類歷史上傳承了幾千年,技術臻於鼎盛成熟的弓箭相比,著實是不佔什麼優勢。當然,優點也有,第一就是不怎麼廢臂力,可以連續發射,不像是弓手,一般放十箭左右就沒有力氣了。第二則是訓練速度快,對於士兵的身體素質要求比較低,而訓練一個不錯的弓箭手要比鳥銃手花費數倍的時間。
不過可惜的是,大明朝沒把這些優勢發揮出來哪怕是一星半點兒。在這個年代,士兵們並不以使用這種最先進的火器為榮,相反,不少邊軍士卒寧願用弓箭也不樂意用火器。火器容易炸膛,下雨天易受潮還沒辦法用,為何明軍面對女真人如此孱弱?這和明軍大量使用火器卻未用好火器也有關係,基本上明軍大隊步卒面對女真人,只來得及放一槍人家就殺過來了,而且由於訓練不足,導致士兵們開槍時間不統一,對敵人造成的傷害微乎其微。甚至因為各級官員在製造的過程中上下其手,以次充好,導致火器炸膛率極高,士兵們避之唯恐不及。
若是此刻董策手中有一百支鳥銃,那定然是發揮出不小的作用,但是隻有一支的話,只能說是雞肋了。
看著便是扔到一邊,不過周仲卻是對這玩意兒很感興趣,拿過來仔細把玩。他曾經在薊鎮為軍,對這玩意兒很是熟悉,三兩下便是上了手。
“喜歡?”董策問道。
周仲嘿嘿一笑,點點頭。
“賞了你了。”董策哈哈一笑,道:“不過咱得說明白嘍,你可得練出個名堂來。”
周仲大喜,一拍胸脯:“董頭兒您放心,咱給你練到三十步之內,打鳥兒一來一個準兒。”
董策只當他是少年心性,只是一笑,並未放在心上。
這時候裡面忽然傳來王通興奮的大喊:“頭兒,頭兒,您來瞧瞧,咱們挖出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