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件綿大衣也似。三人頭頂都帶著頭盔,上面塗著黑漆,尖端一根一尺來長的避雷針高高豎起,上面還垂著黑色的絲絛。他們三個的武器都是長鐵槍,上面血跡瑩然,他們的綿甲都是大紅色的,鑲著白色的寬邊兒,顯示了他們的建制歸屬。
又有兩人,穿著黑色的鐵甲,頭上帶著鐵盔,手中拿著的卻是大斧、大錘這樣的重武器。
而最引人注目的,卻不是他們,而是一個銀甲騎士,他穿著一身厚重的鐵閥甲,銀光閃閃,顯然是打造的極為的精良。手中一柄一丈長的斬馬刀也就是唐朝時候的陌刀,黑漆漆的鐵盔邊緣還鑲著金邊兒,尖頂上紅色的絲絛垂了下來。就連他胯下的戰馬上都是披著綿甲,顯然,從裝束看,此人也是這些後金兵的頭兒。
這六個穿著甲的後金兵,無一例外,都是身材矮壯,弓馬嫻熟,腰邊懸著弓,腰後掛著箭壺。
周仲的聲音傳來:“建奴十四個,有馬二十八,八個阿哈,三個馬甲,兩個步甲,還有一個白甲。咱們,毫無勝算!”
他面色很難看,不是因為預報錯了這些建奴的人數,而是因為這次建奴來的,似乎有點兒太多了——且不說那幾個正兵,就算那八個阿哈,說不定就能把墩內眾人殺光。
聽了他的話,墩內眾人都是心裡一哆嗦,面色灰敗,便是石進這等狠人和王渾這等渾人也不例外。
這支建奴隊伍,也太強了些吧?
由於後世熟讀史書的緣故,董策對這個時代後金兵的編制,甚至必須多邊關守將都要懂得多些。
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每牛錄三百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也就是說,一牛錄有三百丁。而馬甲、步甲、白甲,都是從這三百丁中遴選出來的精銳。
牛錄之組成,分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種,阿哈為奴僕,多是漢人朝鮮人出身,不算在人丁之中。旗丁都是滿洲人,而披甲人,乃是從滿洲旗丁中遴選出來的。披甲人分馬甲和步甲兩種,不納糧、不耕種,乃是三丁抽一,每牛錄滿洲三人中許一人披甲,以六十名為常數。
馬甲和步甲,只是功能區分,並無貴賤之別。都屬騎兵,只不過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騎兵,一個則是到達戰場之後下馬步戰,算是乘馬步兵。
戰事發生,滿洲旗丁便是士兵,披甲人便是其中精銳,而披甲人出征期間會帶上若干廝卒也就是阿哈,協助搶掠,看管財物、俘虜,一般披甲人出征,攜帶的阿哈數量在一到兩人之間。
而白甲,其正確稱呼應該為白巴牙喇兵。
巴牙喇兵乃是從各旗牛錄中挑選出來最能打的勇士,一個牛錄三百丁千餘成年男子,也不過是能夠提供十七名巴牙喇兵而已,一旗所轄牛錄,少者十餘牛錄,多者四十餘牛錄,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轄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過六七百人。八旗加起來,也不過兩千而已。正因其少,因此極為精銳。這種選擇,是從小就開始的,作為一個戰爭民族,建州女真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完全以廝殺為標準的訓練和選擇。
到了黃臺吉時代,巴牙喇兵基本都成為了後金除了高階軍官以外最富裕的奴隸主。一個巴牙喇擁有十個以上的包衣奴隸數百畝良田和莊園,不事生產,有酒喝,有肉吃,營養補充好,日夜習武。
他們是徹底的軍事貴族,類似歐洲的騎士,從小到大的艱苦訓練,無數次的實戰廝殺,優良的物質條件,百中選一的遴選比例,造就了他們極強的軍事素質。
他們在戰場上一般是作為將領親衛、戰場偵察和反偵察輕騎兵、戰術預備隊、戰場憲兵等使用。
巴牙喇兵有白紅之分,但是紅巴牙喇兵少見於經傳,老奴酋**哈赤時代,一牛錄出兵‘十白擺牙喇,四十紅擺牙喇,五十人為黑營’。紅巴牙喇兵似乎是太多了些,因此可以認為紅巴牙喇兵乃是馬甲的一種,而白巴牙喇兵,則是真正的精銳了。巴牙喇,就是護軍的意思,這也是日後滿清護軍營的前身。
一個白巴牙喇兵,三個馬甲,兩個步甲,八個阿哈,這樣的兵力已經足以擊潰一支一百人的明軍騎兵或者是三百人的明軍步卒,董策這些人,雖然讓他操練了這些時日,大有長進,但還遠遠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