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鮮血洗戰馬,屍骨磨鋼刀,趙樽的鐵蹄逼近了淮水。
原本耿三友駐紮的淮河防線,是選址極好的。而這裡,也幾乎成了南軍的最後一道屏障。但陣前換將,屢戰屢敗的南軍,已處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境地,便是看見晉軍的旗幟也會緊張害怕。這樣的一支隊伍,讓他們如何上陣殺敵?
金鑾殿上的趙綿澤,數次暴怒,痛陣南軍主將無力。接著,他一連下了數道聖旨,從南方各地調兵遣將,想要與晉軍大戰於淮河。但自靈璧之戰起,晉軍在趙樽的帶領下,如有神助,軍心大振,加上北平全線佔領,源源不斷的後勤保障,已如無敵之師。建章四年六月底,數十日血與火的酣戰後,南軍在淮水,潰不成軍,一退再退,趙綿澤縱有滿腔報負,奈何天不時,地不時,人不和,不得不屈服在趙樽的鐵蹄之下。
七月初,趙樽領兵渡過淮水,攻陷高郵、泰州等地。
七月底,晉軍經過短暫的休整之後,兵刃嗜血,灰甲雪亮,準備強渡長江。
自此,南晏河山已淪陷大半,南北兩軍也是“各佔半邊江山”之勢。整個華夏大地,在晉軍鐵蹄之下,在顫抖,在呻吟。從靈璧到江淮,晉軍一路挺進南晏腹地,幾乎一馬平川。渡江之後,趙樽手上的寶劍,已直指南晏京師。
若干年前,這位赫赫有名的皇十九子晉王趙樽,曾經為了維護這片山河完整,磨刀重甲,橫掃八方,血戰四野。如今他終於踏著他昔日的戰功,沿著昔日的腳印,要殺回他的起點與生養他的地方。
這個時候,晉軍人馬已近百萬。
趙樽也不再是北平起兵時,領著區區數萬人的晉逆。
在佔領區的百姓口中,他是戰神,也是殺人如麻的魔鬼。
趙樽這個名字,響徹天下,從南晏到漠北,四海八荒,無人不恐。
就在晉軍試圖強渡長江的前一日,正心殿裡緊急商榷與權衡後,趙綿澤不得不聽從老臣建議,給趙樽送來議和的文書。既然稱為“議和”,便是朝廷承認了晉軍的地位,在議和文書中,趙綿澤稱,“趙只一姓,國是一家。願與十九皇叔隔長江,分南北,共治大晏。”
天下人譁然,晉軍也歡呼。
打仗不是一件好玩的事,那是要死人的,很多人都心動了。
打與不打,議與不議?在晉軍中引起了第一次爭論。
這或許也是趙綿澤做些決定的真正用意,晉軍裡,總有一些人是不想打的,不想打的與想打的,就會生出矛盾。任何一個組織的瓦解崩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內亂甚為外亂。若是晉軍內部有了派系之爭,就算不能推毀他們堅固的堡壘,至少可以為趙綿澤調兵援手爭取到時間。
近半個月的紛爭,鬧得沸沸揚揚。
可誰也沒有想到,最後忍無可忍的趙樽,一把撕毀了議和文書。
半身戎馬,一路踩著鮮血走到這一日,半壁江山在望,他沒法收手。
若是收手,他如何對得住阿七?拿什麼來接她回來,娶她過門?
“我的家在江那邊,你們的家,也在,親人在等著你們。殺!”
八月中秋節剛過,晉軍大舉進攻,從瓜洲強渡過江。此舉,晉軍是有備有來,可江對岸的情形卻截然相反。自洪泰帝得到大位以來,為了鞏固趙家江山,為免武夫坐大,他二十幾年始終在壓抑武將發展,扶持文臣。趙綿澤登基之後,受朝中文臣影響,也繼承了他皇爺爺的思想,一直走在“重文輕武”的道路上,誰也沒有想到,後果赤裸裸的反嗤了這一出政策。晉軍殺來,京師門戶大開,朝中卻無可用之將,鎮江守將在聽說趙樽渡江那天,便已經在家裡準備行囊投降,晉軍過江之後,幾乎沒有遇到抵抗,便順利收復了鎮江一帶。
遭到此番重創,南軍終成一盤散沙。
由鎮江而上,趙樽率軍終於殺入京師。
建章四年九月十五,晉王大軍直撲金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