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煌的出場,卻以一場莫名其妙的鬧劇而草草收局。在我看來這無疑說明了金庸對全書整體結構的失控,顯示了金庸創作上的力不從心,也使得《笑傲》距離偉大還有不短的距離。
金庸自己也在混亂結局面前感到了茫然,以至於他不知道該讓莫大死去還是讓他生存,他在第一版裡給莫大選擇了生,又在第二版讓他復活。而莫大的復活卻是生不如死。他如果死去或者還能給人一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覺,他這一復活不但成了一個地道的見死不救、惟利是圖的小人,而且嚴重的與邏輯失和。儀琳出手的時刻令狐沖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而嶽不群也失去了出手的力量,他為什麼不出手相救?如果說他當時來不及出手,那麼勞德諾要殺人的時候與儀琳交手老半天他怎麼還不出手?他當時出手相救對他自己對衡山一派不都力大於弊嗎?他連這點審時度勢的能力都沒有嗎?當時危險已經過去,難道那時候他還能聞到了任我行圍山的氣息嗎?如果他有這樣的聰明他又怎麼會帶著弟子到華山石洞這個死地中來呢?那麼金庸為什麼會不讓莫大出手卻讓他復活?假如莫大出手,搶了儀琳的戲不說,下場更是不好安排,讓他怎麼面對任我行的大軍?假如莫大死去,那麼這個形象就太過單薄,以至於蒼白的沒有表現力,也就不能成為一個政治人物,也就不能實現他政治反諷的創作意圖。混亂結局犧牲了莫大的形象與性格,金庸無法給莫大的生死問題一個滿意的答案,真是可惜了“瀟湘夜雨”這個好名字。
關於這一場屠殺盈盈給出瞭如下的分析:
“嶽先生誘騙五嶽劍派好手,齊到華山來看石壁劍招,企圖清除各派中武功高強之士,以便他穩做五嶽派掌門人,別派無人能和他相爭。這一著棋本來甚是高明,不料左冷禪得到了訊息,乘機邀集一批瞎子,想在黑洞中殺他。想來左冷禪事先一定安排了計策,要誘嶽先生進洞,然後乘黑殺他,又不知如何,這計策給嶽先生識破了,他反而守在洞口,撒網罩人。當真是螳啷捕蟬,黃雀在後。眼下左冷禪和你師父都已去世,這中間的原因,只怕無人得知了。”
這一段盈盈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不可不信,但也有很多疑點,不可盡信,反正,左冷禪和樂不群都已去世,這中間的原因,也是無人得知了。
樂不群氣量之驚人狹小前文已有交代。華山派和五嶽劍派其他門派相比實力小的不成比例,簡直就不是個門派,雖然有劍氣之爭的損傷為藉口,但這實在不能說不是金庸情節設定的一個小失誤。嶽不群二弟子勞德諾和餘滄海說“弟子拜入華山派時,大師哥已在恩師門下十二年”,令狐沖回憶嶽不群登上掌門位時“其時我雖年幼,不知有哪些賓客”,而令狐沖的記憶力一向驚人,所以那時侯他實在應該很幼小,那麼嶽不群當掌門時候就令狐沖這一個娃娃弟子,並且之後多年都沒有收弟子,這實在有些蹊蹺。現在嶽不群當讓了五嶽派掌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要把五嶽派的弟子全部殺光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而當時嶽不群明明已經在武功和名望上可以令絕大多數人服從他的領導,更有五嶽各派精妙武功來作為讓大家折服的資本,他有必要把大家都殺光嗎?就算他殺人後可以掩飾自己的這麼大的殺人行徑讓沒有人懷疑他是兇手(這個事情難度太大,大概他要說華山發生大地震吧),他這個五嶽派主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嗎?而從左冷禪對弟子的話“嶽不群要你們立誓效忠於他,才讓你們入洞來觀看劍招,此事可是有的”以及弟子的肯定回答,似乎嶽不群未必真有殺人之心也未必。想到莫大竟然也很可能是立誓效忠於嶽不群才得以進入石洞,心裡實在不是滋味,金庸寫的實在太殘忍。
對嶽不群大屠殺有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吃了“三尸腦神丹”後自知前途渺茫,所以本著我不好大家都不能好的心理來一場大屠殺,那麼殺人的責任豈不有一要讓令狐沖和任盈盈分擔一部分,至少令狐沖應該為自己的放虎歸山而遺憾終生吧。當時盈盈不忍上令狐沖的心而殺嶽不群,倒真是傷你一時不如傷你一世了。混亂結局使嶽不群喪失了陰謀家最基本的度量,並且使得大好的主人公承擔了縱容殺人的罪名。
嶽不群要殺人還可以有他氣量狹小的內在原因,而實際執行殺人的人是左冷禪的心思就更加不好琢磨了。嵩山派一派實力猶在其他四派聯手之上,從如此龐大規模來看,左冷禪的野心和氣量都非同尋常,他眼睛雖瞎但雄心不滅,有東山再起之圖謀,那麼他在石洞中的屠殺尤其是對本派弟子的屠殺就有些不好解釋了。嵩山弟子到石洞中看劍法是人之常情,並無明顯背叛左冷禪的意圖,平素又多左大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