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3/4頁)
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先帝既然已經葬入田貴妃墓中,改葬似乎有背禮儀,便把田貴妃墳墓改名為思陵。
如果說,上述舉措帶有明顯的“為爾雪君父之仇”的政治目的,那麼順治十四年(1657)清世祖(即順治帝)下令修繕思陵,則是從表彰朱由檢的道德層面考慮的。這位年輕的皇帝給工部的諭旨說:“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顯然,他認為朱由檢是孜孜以求地在治理國家,最後以身殉國,應該予以表彰,否則,後世人們會把他與沒有道德的亡國君主相提並論。為此,他特地書寫了一道碑文,勒石以後,立在思陵前面,目的就是為了“以垂不朽”。據營建思陵碑的大學士金之俊說,清世祖對於明朝滅亡的緣由瞭如指掌,知道崇禎帝之所以失天下,另有深刻原因,他本人並非亡國之君。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王朝的末路(4)
“思陵碑”是一個四邊各長四丈四尺的方形建築,中間有一個龍首龜趺石碑,高一丈六尺,寬六尺,正面鐫刻九個金色大字“大明壯烈愍皇帝之陵”,背面是大學士金之俊寫的“奉敕建明思陵碑記”。享殿中供奉木神主牌位三塊:中間是皇帝的,左面是周皇后的,右面是田貴妃的。
順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十四日,清世祖前往明十三陵祭掃,十七日祭掃思陵,失聲痛哭,連呼“大哥,大哥”,發自內心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的祭文,鐫刻後立於碑亭的東門。文中稱讚崇禎皇帝“英姿蒞政,志切安民,十有七年,勵精靡懈”。看來,這並非為了宣傳的官樣文章。因為一年以後,他特地下詔重修思陵。原因是,明十三陵中,各個陵墓都宏大壯麗,唯獨思陵簡陋而荒涼。可惜的是,不久他就與世長辭,修陵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至今人們在十三陵看到的思陵,依舊是明末清初由田貴妃墓因陋就簡改建而成的樣子。人們在這個並非亡國之君的陵墓前面,對於他的亡國悲劇,將會有怎樣的感慨呢?
或許人們會想起,康熙年間的文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對崇禎皇帝的評價。他說,自古以來亡國之君形形色色,有的以酒而亡,有的以色而亡,有的以暴虐而亡,有的以奢侈而亡,有的以窮兵黷武而亡。崇禎並非如此。他“焦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今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當然這位陶庵先生對於“先帝”也不是一味推崇,指出了他的兩大失誤,其一是把“內帑”——宮廷的財政積蓄,看作命根子,不肯輕易動用。雖然不斷增加賦稅,仍然無法滿足連年戰爭的需要,結果,九邊軍隊多年欠餉,體無完膚,怎麼指望他們來保家衛國?其二是“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結果十七年來,三番四覆,朝令夕改,一言以蔽之,叫做“枉卻此十七年之勵精”!
乾隆年間在文壇頗有聲望的歷史學家全祖望,寫了一篇《壯烈帝論》,他的結論是:以他執政所表現出來的明察與憂勤作風,不能說他是亡國之君;以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秉性,不能推辭亡國的責任。他認為,至少有兩方面的過錯是無法推脫的,一是聽任宦官干政,二是拒絕同清朝議和。
這個頗有爭議的話題,似乎還可以繼續爭議下去。
“衝冠一怒為紅顏”
明清鼎革之際,復社詩人吳偉業(梅村)在回首亡國的心酸往事時,寫了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圓圓曲》,透過一介武夫吳三桂與絕代佳人陳圓圓的姻緣,寄託對於亡明的哀思。詩的開頭幾句就把吳、陳的悲歡離合放在改朝換代的大背景下展開: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天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詩中的名句“衝冠一怒為紅顏”,傳誦一時,人們用它來解釋吳三桂投降清朝的緣由,其實是皮相之見。說來話長,聽我細細道來。
陳圓圓何許人也?她出身於一個罪犯家庭,淪落為蘇州名妓,天生麗質,才華橫溢,因此名聞遐邇。關於她的豔聞軼事,文人雅士津津樂道。關於她如何進入宮中,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田貴妃的父親田弘遇,從蘇州花重金買來,帶到北京,金屋藏嬌。
比如陳維崧《婦人集》中有一篇“姑蘇女子圓圓”,這樣寫道:姑蘇女子圓圓,原本是罪犯的女兒,色藝雙絕,獨步一時。如皋人冒闢疆說,婦人以身材標緻為主,姿色次之。而圓圓具有獨特的氣質——“蕙心紈質,澹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