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認為是從滿清皇室中賒借出來的。
◎ 公眾首次得見奇珍
1914年,內務部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把從瀋陽、熱河和北平的行宮蒐集來的藏品加以整理後,舉辦了第一次皇家藝術品展會。這次展覽在紫禁城外廷的兩個偏殿舉行——西邊的武英殿和東邊的文華殿——自此這兩殿經常被稱為古物陳列廳。
當時袁世凱感興趣的兩件事情一個是修復紫禁城的宮殿,另一個就是展出從滿洲行宮得來的清朝珍寶。回過頭來看,袁世凱的這種興趣有顯而易見的原因。他不僅想確立共和政府對前清珍寶的所有權,而且想擁有一張王牌,藉以實現自己建立新王朝的計劃。
距第一次展覽兩年之後,那些從滿洲蒐集回來的珍寶又在相同的地方再次展出。這次展覽中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在1914年展覽時,那些展品被認為是從遜清王室借來的,而在1916年,政府宣稱展品是由內務部借出並出資舉辦的。
像今天一樣,紫禁城在那個年代也像磁石一樣深深吸引著遊人。1914年和1916年去古物展覽廳的遊人只用花一塊錢的門票就能夠進入這個從前無比尊貴的地方。普通的中國人因此終於得以欣賞這塊從前的禁區,並且能夠看到一些稀罕的宮廷珍寶。來過這裡的人也許還會記得,按照皇家的律令,“從紫禁城的任何一個門透過的普通人都會被杖笞一百下……任何在皇宮裡發現的陌生人都將被勒死……”
◎ 莊士敦和宮廷珍寶
1919年溥儀13歲的時候,朝廷決定在他原有的一個滿族老師和兩個漢族老師的基礎上再為他增加一名英國老師。莊士敦被請來做溥儀的老師,他畢業於倫敦著名的亞非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英國外交家。莊士敦住在御花園西側,不久就和年輕的溥儀建立了親密的私人關係。在保護皇帝的利益和皇家珍藏方面,他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莊士敦努力使年輕皇帝看到宮廷中的奢侈浪費,讓他注意到皇家藏寶的不斷失蹤。於是,溥儀就經常叫人把文物拿過來自己親自檢驗,還命人為所有的藏品編制了一份詳細的目錄。隨著查點工作的進行,人們發現很多珍品都丟失了。1923年6月,溥儀宣佈要親自檢視建福宮,那裡收藏著乾隆皇帝最珍愛的寶物。太監們怕自己的偷盜行為敗露,趁著夜黑在建福宮放了一把火。到天亮前,只有387件文物被搶救出來,而最初的目錄上所列藏寶共有6643件,包括2000多尊金佛像、大量佛教畫品、純金的祭壇飾品、瓷器、前朝的青銅器、成千上萬冊書籍,以及31箱貂皮和皇家御帶。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從私藏到公開:民國初期的珍寶(2)
皇室經常把珍寶出售給一小撮佔據壟斷地位的古董商,價錢低於市價很多、又遠遠高於報賬單上所列的價格。一次,溥儀讓太監把一個四英尺高的實心金塔拿去賣掉。去之前溥儀問他打算怎麼開價,太監回答說按重量賣,氣得溥儀大罵笨蛋,還引用莊士敦曾講過的,說在公開的市場可能價格會高得多。為了報復莊士敦,內務府把這個金塔送到莊士敦那裡,還假傳皇帝的旨意讓他把金塔賣掉。莊士敦識破了這個陷阱,命人把金塔送回宮中。從那以後,宮裡的人更加恨莊士敦了。
莊士敦還向溥儀報告說前門新開了許多古董鋪,據說這些商店的老闆都是太監和內務府的官員。莊士敦的報告使溥儀萌生了為宮廷藏畫編制一份更加正式的目錄的想法。編制這份目錄的工作在1923至1924年進行,由不受內務府控制的藝術鑑定家們完成,他們資歷深厚,包括鄭孝胥、羅振玉、王國維和商衍瀛。
溥儀的弟弟溥傑也在宮裡跟著莊士敦學習,但他住在宮外。由於十分了解編目的程式,他們想出了一個計劃,讓溥傑把已經登記造冊的文物偷偷帶出紫禁城。當時清單上每一卷冊、每一本書都按照其價值做了標記,質量最好的畫五個圈,最差的畫一個圈。從1923年5月到12月,溥傑每天在紫禁城上完課回家時都要帶走一些書畫卷冊,那些都是從曾經被鑑定為上等品的物件中挑選的。根據溥儀回憶,“運出的總數大約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畫、二百多種掛軸和冊頁,二百種上下的宋版書。”溥傑則回憶說,運送這批字畫是一件頗費周折的事情,“因為宮內各宮所存的物品,都由各宮太監負責保管。” 在溥傑帶出文物的過程中,稀有典籍是首選的目標,因為它們和溥儀兄弟用的課本尺寸相似。這些典籍像太監們每天拿給溥儀兄弟的課本一樣被包在黃色錦緞裡,因此在帶它們出大門的時候沒有引起門衛絲毫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