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時代》和《生活》雜誌的出版商,非常有錢,他同時也是蔣介石和國民黨集團的熱情支持者。在他的影響下,當時的美國新一屆政府(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建立了一個亞洲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提供資金在臺中郊區北溝建了一個小型博物館。1957年,新建的小博物館正式開放。
1955年11月,這個新建的小博物館和“中央”博物館、“中央”圖書館合併成一個統一的行政單位,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臺灣故宮博物院。在那以後不久,“###”決定刊印一份出版物,向公眾介紹這部分皇家收藏中的精品繪畫、瓷器、織錦和刺繡。一個主要由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組成的委員會成立了,他們親自到北溝去為這份出版物挑選藝術品。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有:王世傑、羅家倫、蔣轂孫和葉公超。學識淵博的故宮工作者如莊嚴、那志良都擔任了這次活動的顧問。
這個委員會編輯成的清單就是後來大家熟知的“正目”,根據這個正目1956年出版了三卷本的畫冊,即《故宮書畫錄》。這個出版物中對於書畫的描述經常是直接取之於18世紀的乾隆編目。儘管乾隆編目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藝術史學家們——部分是臺灣故宮博物院的職員,還有些是外國專家——已經對乾隆編目中許多藏品的年代和作者進行過修正,而1956年的刊物並沒有把這些新成果反映出來。
臺灣故宮博物院甚至在使用展覽標籤的時候也沿用了乾隆的判斷。這種固守傳統的做法幾年以後在宮廷藏品參加國外的展覽時遭到了強烈質疑。直到那個時候,臺灣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與一些中西方學者之間的意見分歧才爆發了出來。
為臺灣擁有的珍寶(正目中沒有列出的那部分)編制的第二份目錄被人們稱為“簡目”。1972年,那志良解釋說,簡目所列出的文物既不是贗品也不是劣質品,它們僅僅是第一次出版時沒有被委員會挑出來的部分藏品。
◎ 首次赴美展出
臺灣故宮的建立(3)
很多美國人一直以來都期盼中國的皇家藏品能赴美國做一次展覽,1935年在倫敦藝展之後就有人第一次提出這個想法,1948年又有人提出,但是這個提議始終沒被透過。
出版商亨利·盧斯50年代訪問臺中的時候,重提了在美國展出的事情,但是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結果。故宮藏品在美國展出一直是美國著名博物館工作人員和亞洲藝術研究者的心願,他們催促臺灣當局考慮這一提議。臺灣有兩位高階“外交官”也為這一提議搖旗吶喊,他們是王世傑和葉公超。其中前者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曾為故宮收藏工作過,如今是臺灣當局裡一位老牌的政治家,而葉公超曾任“外務部”部長,後來擔任過駐華盛頓的“大使”。
亨利·盧斯是在1935年到1936年的倫敦藝展時認識王世傑的,50年代盧斯訪臺時兩人再次見面。盧斯最終說服了王世傑,使後者承認在美國舉辦一次中國藝術品展覽對臺灣是十分有益的。事實上這已有日本方面的例子。從1948年起,日本在美國舉行了一系列的藝術品展覽,這些展覽影響了美國人對日本人的看法,緩和了戰後美國公眾對日本的牴觸情緒。這一例證不僅更加堅定了盧斯促成此事的決心,也使王世傑徹底折服。作為臺灣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成員,王世傑開始在“行政院”遊說,爭取獲得“行政院”對赴美國展覽的支援。1960年,這一提議最終被透過,藏品將在1961年到1962年間從臺灣赴美,在美國的幾個城市展出。
有五個美國博物館為這次展覽提供了贊助,它們分別是:華盛頓國立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舊金山的德楊博物館。盧斯基金也答應提供經濟上的支援。
這次藝術品展覽會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儘管展出的畫作只有當初倫敦藝展的一半,但這次選擇的都是質量最高的作品,展會的氛圍嚴肅靜穆,絲毫沒有媚俗的味道(比如用鑲邊的卷軸作為背景裝飾展出的瓷器)。隨珍寶參展的臺灣故宮工作人員李霖燦在他的日記裡記下了參觀的人數:1961年5月到8月在華盛頓有144358人;1961年9月到11月在紐約有105061人;1961年12月到1962年1月在波士頓有47896人;從1962年2月到4月在芝加哥有59637人;從1962年5月到6月在舊金山有108254人。
儘管如此,雙方理解這次展出的意義時仍有一些分歧。王世傑在目錄說明中寫道:“在這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