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它是一篇小小說,因為它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當然也可以說它是一篇新聞評論,因為它確實是在評論一起新聞事件。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牛寡婦”只是一個符號,雖然從頭至尾都沒有點出評論的物件,但幾乎所有的讀者都知道作者是在說什麼。
“牛寡婦”的故事實際上是貴州省“甕安事件”的重新編排:一個叫李樹芬的女孩溺水而亡,民間傳言她是被人*後扔到河裡的,並引發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打砸事件。但官方稱李樹芬是自殺身亡的,並說當時在場的一名男青年在“做俯臥撐”(與*或*的基本姿勢高度契合),這一說法迅速成為全國網民戲謔的物件,併成為網路“流行語”。貴州方面連日召開新聞釋出會,一邊組織專家作出證實官方說法的結論,一邊找當事人的親友作證,但就是不允許外地的記者到甕安採訪。雖然沒有直接的評說,但詼諧的故事中卻蘊含著一個道理:“*”之中無“真相”,“捂蓋子”的結果只能是謠言亂飛、徒增笑柄。
當然,本文有兩處細節“借用”和“移植”了另外兩起熱點事件中的元素。比如,“打醬油”是在“*門”事件傳播過程中爆發出來的一個“流行語”,而“毛髮、糞便、足印”被當成證物則是“周老虎”事件中周正龍為了證明野生華南虎的存在而經常提及的概念。這些有“熱度”概念的植入豐富了文章的內涵。
此文被收入《2008中國雜文年選》(花城出版社,鄢烈山先生主編)。
我又多了一個網友——胡錦濤
*是你的網友?是的!
2008年6月20日上午,*總書記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進行線上交流的時候,我也在上網。雖然我沒有機會與*網友直接對話,但我分明感覺到,他就坐在我的對面……
透過“兩會”中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會,我知道了*總理是我的網友;今天,我又多了一個網友——他就是*。
當然,*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網友。他是屬於所有網友的。
我的網友*只回答了幾個問題,線上交流的時間可能還不到20分鐘。但我仍然很高興。因為,*上網的意義並不在於他能直接回答多少問題,而在於他學會了利用網際網路這樣一個現代化的溝通媒介——這一點,委實意義非凡。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深入群眾,貼近群眾。”……這些都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可是,群眾都在想什麼?怎麼才能深入群眾?對於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來說,這還真是一個問題。
在封建時代,“微服私訪”是皇帝親民的常用方式。但現在,這種方法顯然行不通了。電視、網際網路等現代傳媒手段,使國人對國家領導人的形象太熟悉了。*即使是打扮成一個老農,人們也能把他認出來。
深入坊間地頭考察,還是可以的。但大領導不論走到哪裡,都必定是前呼後擁。這首先是出於安全的需要。官做到一定份上,就沒有個人行動的自由了。對此,中央也是有明確規定的。再者,地方的官員也不太可能讓中央領導獨自一人到大街上遛彎兒,或者與群眾促膝交談……既然是前呼後擁、戒備森嚴,也就無法“與群眾打成一片”了。更何況,領導去什麼地方、跟哪些人交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這又怎麼能察出實情呢?
至於聽取彙報,那就更不靠譜了。
而一旦上了網際網路,成為一名網友,上述種種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網際網路這個現代資訊平臺有著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一、無障礙。在以前,如果想給*總書記寫封信,你可能都不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即使寫對了地址,也不知道能不能“轉”到*總書記的手裡。現在不同了——無論天南地北,無論男女老幼;不論網上論壇,還是即時通訊工具(QQ、MSN等)……每個網友都可以直接對話。因地域、層級、身份等等造成的一切技術的或人為的障礙都不復存在。即使不能直接對話,你在網上釋出的資訊,*總書記在上網時也可能看到。
二、少顧慮。胡總書記來考察了,可身邊圍著一大群人,這其中不僅有警衛,還有省市縣的各級領導,你還能毫無顧忌地跟總書記“拉家常”嗎?有什麼困難或問題,你還“敢”向總書記反映嗎?在網上,情況就不一樣了。身邊沒有人盯著,中間沒有人擋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反映什麼問題就反映什麼問題。只要說的是事實,管他縣長高興否!
三、原生態。看新聞報道,閱彙報材料,也能瞭解基層的情況,但報道或材料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