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被創造、為了愛而被創造的,這種創造是免費而無償的。要接受賦予我們的東西,首先要接受現實的自己。我們必須學會接受在別人身上發現的東西,也要學會接受在自己身上發現的東西。
全面接受你自己是很重要的,其原因之一便是這可使你更安心地對待自己,更具同情心。
改變對自己的消極看法
改變對自己的消極看法
《愛的能力》一書的作者艾倫·弗羅姆喜歡強調“愛自己”。你可能患有一種社會性的“疾病”,一種並非打一針就好的疾病。你很可能沾染上自我輕視的病毒,惟一的治療方法便是大劑量地服用“自愛藥丸”。但是,像社會上許多其他人一樣,你可能從小到大一直認為愛自己是不對的。社會告訴我們為他人著想;教會告訴我們愛你的鄰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愛自己”。
從孩童時代起,別人就告訴你,愛你自己——儘管當時這對你是十分自然的──無異於自私和驕傲。你學會先人後已、多想別人,因為這樣才顯示出你是個“好”人。你學會自我埋沒,並且常常受到“把你的東西分給妹妹”之類的教育,至於這些東西是你的寶貝還是珍愛的玩具,那都是無關緊要的。儘管媽媽或爸爸未必與他人分享他們大人的東西。你甚至會被告誡:你應當“坐在那兒別出聲”,或者“你應該守規矩”。
兒童們自然認為自己是美麗的和重要的。但等他們到了十幾歲,社會教育便在他們的思想中紮了根。人人都持自我否定態度,並隨著歲月流逝而越來越甚。畢竟,你不能總是愛你自己,否則,別人會怎麼看你!
當然,這些社會資訊的微妙暗示本身並不帶有惡意,但它們的確束縛了個人意識。從父母、兄弟姐妹、學校、教會和朋友那兒,兒童們學會了這些冠冕堂皇的社會禮節——成年人之間所特有的社會禮節。除非為了取悅於大人,兒童們相互之間從不理會這些禮節。看看這些禮節吧:大人進來時要站起來;離開飯桌前要徵得大人同意;容忍別人沒完沒了地擰臉蛋、拍頭頂……其中的資訊很明顯:大人是重要的,小孩不算什麼;別人是重要的,你自己是微不足道的。這樣,首先產生的後果是“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斷”,爾後便是隨“禮貌”而來的許許多多的後果。這些所謂“禮貌”的清規戒律是你根據別人的評價來確定自我意識、降低自我價值的根源之一。毫不奇怪,這些自我懷疑和自我摒棄的習慣會一直延續到你成年之後。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軟弱和事業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一個美國醫生,他以善作面部整形手術馳名遐邇。他創造了許多奇蹟,經整形把許多醜陋的人變成漂亮的人。他發現,某些接受手術的人,雖然為他們作的整形手術很成功,但仍找他抱怨,說他們在手術後還是不漂亮,說手術沒什麼成效,他們自感面貌依舊。
於是,醫生悟到這樣一條道理:美與醜,並不在於一個人的本來面貌如何,而在於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美的,他真的就會變美,如果他心裡總是嘀咕自己一定是個醜八怪,他果真就會變成尖嘴猴腮,目瞪口呆,生出一臉傻相。
一個人如自慚形穢,那他就不會變成一個美人。同樣,如果他不覺得自己聰明,那他就成不了聰明人;他不覺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隱隱地有此種感覺,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這麼一件事:心理學家從一班大學生中挑出一個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歡的姑娘,並要求她的同學們改變以往對她的看法。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大家都爭先恐後地照顧這位姑娘,向她獻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裡認定她是位漂亮聰慧的姑娘。結果怎樣呢?不到一年,這位姑娘出落得嫵媚婀娜,姿容動人,連她的舉止也同以前判若兩人。她聰明地對人們說:她獲得了新生。確實,她並沒有變成另一個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卻展現出每一個人都蘊藏的美,這種美只有在我們相信自己,周圍的所有人也都相信我們、愛護我們的時候才會展現出來。
許多人以為,信心的有無是天生的,不變的。其實並非如此。童年時代受人喜愛的孩子,從小就感覺到自己是善良、聰明的,因此才獲得別人的喜愛。於是他就盡力使自己的行為名副其實,造就自己成為自信的那樣的人。而那些不得寵的孩子呢?人們總是訓斥他們:“你是笨蛋、窩囊廢、懶鬼,是個遊手好閒的東西!”於是他們就真的養成了這些惡劣的品質,因為人的品行基本上是取決於自信的。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各自為人的標準,我們常常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