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熱土豆”,趕緊把球扔給別人。一輪又一輪,“土豆”在孩子們中間傳來傳去。在孩子們的想象裡,這個“土豆”非常燙,不快點把它扔出去就會把自己的手燙壞。但是這個“土豆”只能扔給別人,要是誰不小心把它丟在地上了,就會被淘汰出局。
其實,人們在抱怨時不也是在玩這個“熱土豆”遊戲嗎?他們覺得只要對現存問題發表一些消極的評論,就能讓他們擺脫尋求積極解決方式的責任。他們的抱怨一直在說:“這不是我的工作。
我要把它傳給你!”他們會向某個人抱怨 ,認為這樣就算完成任務了。他們就是“煤礦裡的金絲雀”,只要發現問題就可以了(金絲雀對瓦斯十分敏感,只要礦坑內稍有一點瓦斯味道,它就會焦躁不安,甚至啼叫。因此以前礦工們會在礦坑裡放金絲雀,當作早期示警的工具)。至於解決問題嘛,那就是別人的事了。一般情況下,他們向誰抱怨,就是想要誰來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要是那個“接收”抱怨的人能夠解決問題還好,他們也算沒白費唇舌,可是通常這個人不會解決問題,他也想把“熱土豆”傳給別人,每個人都指出了問題,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任務了,可實際上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在推卸責任。到了緊要關口,他們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以前,總有很多人到教堂裡向我抱怨這樣那樣的事情。我就會說:“很高興你能注意到這個問題。那麼你打算做何努力來改變這種狀況呢?”這時,他們臉上就會呈現出一種不知所措的表情,好像在跟我說:“做些什麼?我不是已經做了嗎?我把問題告訴你了呀?這個‘熱土豆’(問題)是你的了!”很快我就發現,詢問抱怨者打算如何改善現狀,可以大大減少他們的抱怨。
我是在善意地提點,他們可以藉由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那些讓他們討厭的事情。
你可能認識一些人,他們曾經向你抱怨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你或許也發現——假如你給了他一個建議,告訴他這樣做可能有所幫助,他立馬就會嗤之以鼻,告訴你,你的建議不會管用的;因為你是真心想幫忙,就又給了他另一個建議,而他會再一次否定這個建議,抱怨你的想法是多麼不切實際。如此數次之後,你會發現他根本不想改變現狀,他只是想讓你作為證人,去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這個問題糟糕透頂,他們無能為力。這樣他們就可以脫身了,就成了受害者、犧牲品,這讓你和全世界都知道,他們沒責任也沒法解決這個難題。 。。
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責任(2)
作家和空想家邁克爾·貝克威思(Michael Beckwith)曾經說過:“犧牲,是精神成長的最低水平。”人們把自己看作其他人或周圍世界的犧牲品,也是當下境況的犧牲品。而抱怨就被用來加強這種想法,讓它永遠持續下去。同時抱怨也阻止了人們嘗試去改變這種狀況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總是抱怨和自己有關係的人。透過抱怨同事、家人、配偶及朋友,人們在告訴別人:“他們就是這個樣子。我根本沒法改變他們。”如果你提出一些建言,他們的抱怨就會更尖銳,試圖要向你證明他們真的無能為力,進而擺脫那種去改善關係的責任。
想想某個經常被你抱怨的人。你覺得他有很多缺點,他做的事讓人討厭,其他人也這麼認為嗎?這個人在每個人面前的表現都是一樣的嗎?如果他在跟其他人相處時,變得親和友善,他如何做到的?你怎樣才能和他建立類似的關係呢?如果需要,你怎樣才能以更溫和方式同他相處?或者怎樣做既能堅持自己的信條,又不責備求全,把自己的意願傳遞給他呢?你要做些什麼,才能讓他給予你應有的尊重和對待?
關係不是一種50/50的比率,而是100/100。你要百分之百地對你的關係負責。有人把“負責”(responsible)定義為“可以回應的”(able to respond),這是我聽過的關於 “負責”的最好定義。在關係中,你可以去“回應”,能夠做一些事情去改善這種關係。抱怨否定了你這種回應的能力,讓你不敢去嘗試。雖然你的回應,在第一次時可能毫無作用,但是透過不斷地努力,你終究會發現適合你的引導關係的良方。著名作家韋·戴爾(Wayne Dyer)說:“是你教會了別人怎樣對待你。”不管別人如何待你,都要承認是你教會他們這樣對你的事實,並且捫心自問你該做何改變。你想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對方都接收到你的訊號了嗎?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主日學校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