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很多七八年級的孩子都會自認為,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他們完全聽懂了。但其實,他們聽懂的僅僅是老師的思路,而真正的知識他們並沒有掌握。因此,當老師講完課之後,再認真地把課本內容看一遍,包括基本的概念、基本定理的推導、基本公式的推導等,只有把這些內容掌握了,孩子才有“資本”去做那些課後題以及隨堂練習冊上的題等。
當然,有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做題總是出錯,為了讓孩子更熟練地掌握解題技巧,他們會專門為孩子買很多本課外輔導書,並規定孩子每天必須做幾道題。其實,大多數家長的這些行為都屬於盲目的行為,孩子做題總是出錯,做家長的不幫助孩子尋找問題的根本原因,而是強迫孩子大搞“題海戰術”,這不但不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且還會使孩子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進而對數學失去興趣。
在我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在七八年級,孩子要想學好數學,最重要的就是吃透課本。因為七八年級的數學考查最多的還是基本定理、公式,以及這些定理、公式的變相運用等。所以,只要孩子把課本內容“吃”透了,把基礎打“牢”了,數學取得好成績是很容易的事情。
方法二:告訴孩子,在做題之前,把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找出來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孩子們學習數學的態度,我把他們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消極接受型;一種是積極主動型。
當然,並不是說消極接受型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學習,其實,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都在認真地學習,但更多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學,也不知道去學些什麼。因此只能是老師講什麼,他們聽什麼;老師吩咐一步,他們動一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發生的事情是,在平時,這些孩子表現都很出色,認真聽課、按時完成作業……但一到考試時,這些孩子的成績就沒有那麼突出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這些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
一、學好數學——找到“竅門”是關鍵(3)
積極主動型孩子的學習時間並不會很長,有時他們甚至會做一些老師沒有吩咐的事情,但正因如此,他們的學習效果很好。
我就曾教過這樣一個孩子:
在一次數學小考前,我留出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孩子們自由複習。大多數的孩子都在記公式、背定理,而李浩卻一直都在翻一個本子,我走過去問他:“在看筆記?”
他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說:“是我自己總結的一些知識。”
我借過他的本子仔細翻了翻,發現這個孩子真是聰明極了。他把所有的定理、公式都總結到了這個本子上,並把每個定理、公式所對應的各種題型都總結在下面。
也就是說,不管是大考、小考,只要他把這個本子上的知識都複習一遍,整個學期,甚至整年所學的知識都已經掌握了。現在我終於明白這個孩子的數學成績為什麼會這樣出色了。
這個孩子就屬於典型的積極主動型的孩子,他懂得自己去總結學習的方法,並懂得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其實,從這個孩子的事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做數學題時,讓孩子把題目所考查的知識點找出來,有利於孩子開啟思路,更有利於孩子更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點。
當然,如果家長也引導孩子像上面事例中的那個孩子一樣,把每個知識點所對應的題型都記錄在一個本子,就等於讓孩子把學的知識都“串”起來了,從而使孩子能夠做到更系統地掌握知識點。
數學本來就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它的那些定理、公式之間都是有很強的邏輯性,甚至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推導與被推導的關係。因此,如果孩子用這種系統性的方法去掌握這些知識點,那孩子所學的這些內容就會變成一個“串”,因此,每次只需把這個“串”複習一遍,所有的知識就都會被孩子掌握了。
所以,建議家長們,如果你的孩子對數學還沒有“感覺”,或者還沒有找到學習數學的“門路”,家長們不妨用這種方法把孩子引導“入門”。
方法三:做數學題,掌握做題技巧最重要
有很多孩子都曾這樣對我說:“老師,我最討厭做選擇題了,想半天、算半天,還是不知道哪個答案正確!”其實,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做一些選擇題時,有很多孩子都是用“笨”方法,想呀,算呀,時間浪費了一大堆,但最後答案還是錯誤的。
出現這些情況的孩子一般都是沒有掌握正確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