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困境,美國卻拒絕這麼做,順便說一句,凱恩斯在40年前已經預見到了這一點。
如今,要實現儲備貨幣的穩定性,唯有各大主要的貿易國家——至少包括美國、聯邦德國和日本——同意在經濟、財政和貨幣政策上保持協調,甚至是服從於一個共同的、超越國家的決策。除非發生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要實現上述條件簡直不可想象。就連在歐洲實行比這簡單得多的“歐洲貨幣單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ECU),其經歷也不怎麼令人感到鼓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歐洲國家的政府願意為了歐洲貨幣單位稍稍退讓一步。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呢?根據最近的分析,現代國家和國際體系都是以管理和穩定貨幣的嘗試作為基礎的。難道說我們300多年來的嘗試已經走到盡頭了嗎?
最後,還有一個結論:經濟發展的動力已經徹底轉到了世界經濟方面。
流行的經濟理論——不管是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還是供應學派都認為,國家經濟,特別是發達大國的經濟是獨立的,是進行經濟分析、制定經濟政策的單位。國際經濟或許是一項限制條件,但它不是中心環節,更不是什麼決定性因素。現在經濟學家的這種“宏觀經濟原理”已經越來越靠不住了。英國和美國這兩個發達國家,在經濟政策中完全遵循了這一原理,但在最近的30年裡,它們的經濟狀況最糟糕,也最不穩定。聯邦德國和日本從未接受宏觀經濟理論,雖說它們的大學裡也會教授這一原理,但它們的決策者——包括政界和商界的決策者都拒絕了它。和美英相反,這兩個國家一直根據世界經濟的發展規劃其經濟政策,並且系統地預測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將其變化當做可供利用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兩國都把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地位作為制定政策——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甚至包括社會政策的先決條件,而往往把國內問題放到次要位置考慮。因此,在過去的30年裡,這兩個國家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比英國和美國幹得更出色。實際上,它們對世界經濟的重視和優先考慮,大概是它們成功的真正“秘密”。
同樣地,發達國家成功企業的秘密——日本企業、賓士和寶馬等德國汽車製造商、瑞典的ASEA(瑞典通用電氣公司)和愛立信公司、美國的IBM和花旗銀行,以及製造業和服務業中很多中等規模的專業公司——都在於利用世界經濟變化的機會,並在此基礎上制定計劃和政策。
從現在起,所有國家——也包括所有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想要在經濟上有所成就,必須認識到:世界經濟起著支配作用;國內經濟政策只有在加強,至少是不損害該國國際競爭地位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成功。
這或許是轉變後的世界經濟所具有的最重要特徵——當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特徵。
[1986]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2章 美國的創業性就業機制(1)
美國的創業性就業機制“工作機會都到哪裡去啦?”這是過去幾年,所有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常問到的問題。但對美國來說,人們從沒問過另一個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問題:就業機會都是從哪兒來的?在所有的工業發達國家中,重工業就業機會都在不斷減少——連在日本也是這樣。只有美國經濟不斷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其出現速度比重工業就業機會減少的速度快得多。實際上,新就業機會增長速度之快,在美國和平時期的歷史上前所未有。
1965~1984年間,美國年齡在16~65歲的人口增長了38%,從1�29億增加到1�78億。但同期的工作機會增加了45%,從0�71億個增加到了1�03億個。到今年秋天(1984年),這一數字有可能增長到1�05億,甚至1�06億,這意味著自1965年以來,就業機會增長了50%,並且其中一多半都是在1973年秋季能源危機爆發後出現的——而就在這段時間內,接連爆發了“石油衝擊”、兩次經濟衰退,整個重工業接近崩潰。1981~1982年間的經濟衰退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但創造新工作的步伐卻幾乎沒有放慢。在這次經濟衰退的谷底,1982年秋,雖然失業率創下記錄,但仍比1973年多出1500萬個工作機會。
日本過去10年的工作機會增加了10%,從5600萬提高到了6100萬,只相當於美國增長速度的一半。西歐的工作機會在減少——即便除去週期性失業人數,1984年的工作機會仍比1974年減少了整整300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