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量)會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變成日本重要的糧食供應國。到那時,世界市場唯一的糧食進口國就只剩下蘇聯,而且它的糧食需求量有可能會增長。然而,世界糧食過剩量極大,大概是蘇聯所需的5~8倍,因此單靠蘇聯的需求不足以抬高世界糧食的價格。相反,為了爭奪蘇聯市場,糧食供應者們——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過幾年後可能還有印度)以及歐洲的激烈競爭,必然導致糧食價格的下降。
�原載於1985年5月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部備忘錄》,大衛·桑普斯福特(D*id Sapsford)所撰寫的《初級產品實際價格》(Real Primary modity Prices)。
第1章 轉變後的世界經濟(4)
�1磅=0�4536千克。幾乎所有非農業初級產品,無論是林產品、礦物還是金屬,整個世界的需求都處於下降之中——這和羅馬俱樂部的預測正好相反。實際上,除了戰爭時期,20世紀以來每單位經濟產出所需的原材料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釋出的一項研究�認為,自1900年以來,這一下降速率為每年1�25%(複合比率)。這意味著,現在生產每單位工業產品所需的原材料,還不到1900年所需的2/5,而且這一下降趨勢還在加速發展。日本近年來的發展尤其令人吃驚。1984年,日本每單位工業產品的原材料消耗僅為1973年的60%,而這一切只用了11年時間。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下降現象呢?並不是說工業生產變得不重要了,我們很快就會看到,這種看法雖然常見,卻是一種誤解,而且沒有絲毫的證據。真正發生的事比這重要得多。工業生產正持續穩定地從原材料密集型產品和生產流程,轉向密集度低得多的產品和生產流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新型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出現。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原材料成本只佔總成本的1%~3%;而在一輛汽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