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公子盡力而為,賤妾也要好好修煉一番,不可喜負今朝的奇遇。”
葉昊好點點頭,當下收攝心神開始思索如何吸取谷中的仙心。
由於仙心谷範圍很大,飛禽走獸數不勝數,花草樹木盈千盈萬,如果挨個吸取它們的仙心,一輩也完成不了。要想大範圍地吸取仙心,除非練成道家“精鶩八極,心遊萬仞”的功夫,或者達到佛家“佛光普照,普渡眾生”的境界。
憑著他對佛道兩家的瞭解,若肯花上三年兩載的工規,不難煉成這兩種工夫,問題是這些功夫雖然神奇,卻不是他想要追求的,而且即使練成也只是重複別人的老路,算不上取得突破,無法達到破鼎而出的要求。
他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獨避蹊徑,登峰造極,建立儒家神功特有的體系,從法理上保證儒家能夠傲然屹立於天界眾多門派之林,從而達到儒道釋三足鼎立的格局。
要想達到這一點,他需要全面的總結自己對於儒家思想和儒家修煉的認識。
關於儒家思想的描述可以說是浩如煙海,總起來看可以歸納為兩個核心和一個手段。兩個核心是分別是“仁”和“中庸”,一個手段是“勾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字。從這個思想基礎出發,儒家的修煉也要人培養“濟世仁心”和積累“浩然正氣”兩方面著手,只有不斷自我否定。潛心琢磨,精益求精,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人外表看,儒家的修煉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婦孺皆知的形式;從實質看,這中修煉可以分為內聖和外王兩個方面。內聖就是“修身”,指的是內心世界的修養以及筋骨形體的鍛鍊。外王則是透過治國、平天下建立的不朽功勳。
透過菩提樹下的參悟,再加上監天神尺的作用,他已經找到了將外在功勳轉化為神丹和內力的途徑,從而將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操勞變成了個人修煉的一種方法,使得儒生們辛苦追尋的東西不至於化為泡影。此舉意義重大,就像佛祖靜坐七年,終於大徹大悟。悟通了佛心與神丹相互轉化的原理一樣,都是建宗立派所必需的理論支柱。
明白了外王的修煉和轉化,就等於掌握了儒家功法的一半。至於另一半的內聖方面,關於內心的修煉以及形體的鍛鍊,前人的描述並不多,還有許多值的挖掘的地方。這也正是他今番入鼎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能夠出鼎的必要條件。
可是儒家的內聖要如何修煉呢?他一邊想一邊站起身來,雙目望向遠方雲霧繚繞的山嶺,卻又像什麼也沒有看到。這一刻他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慎密的思維中。決心不破迷津誓不罷休根據三位大儒先前的描述以及自己不斷求索的體驗,儒家內聖的煉似乎可憐概括為養心,練氣,和煉神三個方面。
先說養心,養心就是靜坐體悟,培養自己的良知,煉成一顆仁心,所謂仁心,就是經綸濟世的愛心,換個名稱就是佛家所說的佛心,道家所說的仙心。佛家單憑佛心的積累能具有降龍伏虎的能力,所以從理論上講,儒家的仁心也刻具有同樣的效力,只是沒有得到開發而已。
再說練氣,練氣就是培養浩然正氣,進而將積累的正氣轉化為內力。這相當於道家的修煉神丹過程,區別在於道家煉丹重在丹田,有三丹田之說,下丹田位於臍下,中丹田位於膻中,上丹田位於印堂,也就是泥丸宮。而儒家練氣的主要場所只有一個,那就是心胸,將心臟作為自已的丹田,透過浩然正氣的,獲得極高的內力,達到舉手投足就能移山填海的地步。
最後是煉神,儒家煉神的重點主要是心神。如能將浩然正氣修練到極致,再加上一顆崇高的仁心,兩者結合起來,由愛而生,因愛而通,就會達到溝通天地,氣貫長虹的境界。
對於氣貫長虹,他已經是初窺門徑了,再往後是否存在浩氣長存的更高境界,他目前還不清楚。
想起氣貫長虹,他就想到在伊勢神宮見到厚土皇帝時的情景,以及隨後靜坐時出現的那種寬廣無邊的溫馨世界。
那時候,他剛剛領悟了因愛而生的含義,試著將心神沉入到儒家的浩然正氣和仁愛大同的境界中去,感到自己的心界拓寬再拓寬,一種平和寧靜的感覺從胸中往外延展,從窗前的櫻花百里之外的大海,人地面直上雲霄。然後他感到整個身心跟宇宙萬物合成一體,不分披此――愛已、愛人、愛花、愛草、愛雲霞、愛天地,整個世界都那麼溫馨,充滿了無盡的愛意,當那分溫馨和愛意逐漸達到頂點的時候,他忽然看見遙遠的天邊升起一道彩虹,開始時若隱若現,隨後漸漸變得清晰起來,而且越來越近,從天邊倏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