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琪的信賴與看重。
嘉靖的口氣。卻帶了不足道:“七郎本不是軍籍,之前又沒授官。要不然也不會只區區指揮僉事。”
道痴與劉從雲對視一眼,明白嘉靖未盡之意。看來他最信任的還是王琪。而不是蔣家那兩個表親。對於王琪官職在那兩人之下,他似有不滿。
王琪卻曉得自己的分量,一個外鄉小子,入值錦衣衛,還做了四品頭目,這已經是幸甚。要是真讓他做一把手、二把手,他還真未必能撐起那一灘來,說不定還要丟醜……
從乾清宮出來,三人都神清氣爽
不管是道痴這樣的“投資者”,還是王琪與劉從雲這樣的“幸運兒”,都覺得回報頗豐,心滿意足。
尤其是王琪,多了幾分底氣。
即便將來因尚主的緣故,連累伯父與堂兄們的仕途,可是他入了錦衣衛,就又多了一條路。即便耽誤了堂侄們科舉之路,但也可以換個法子補償,選資歷好的侄子入值錦衣衛,王家在官場上就多了一條路。
他能做的,就是在錦衣衛混資歷,等到退下來時,混個世襲指揮使或是其他,如此一來照佛家族一、兩代人不是難事。
心情大好後,王琪就盯著道痴手中的誥書。等出了宮門,立時奪了看過,見上面書的是“奉議大夫”,嘟囔道:“皇上近來器重二郎,還以為會贈‘中順大夫’。”
“中順大夫”是正四品散階封號,“奉議大夫”是正五品。
道痴道:“皇上聖明。”
這兩日封賞從龍屬官,看似一頂頂官帽送出去,可不管是皇親,還是文武大臣,對於此事都沒有異議,這也說明嘉靖的賞賜在眾人能接受的範圍之內,官職多在正四品止。幾個品級高於正四品的,也多有因由,並沒有刺眾人的眼。
道痴即便擔了“伴讀”之名,可年歲在這裡,加恩先人已經是特例,正五品正好,要是正四品說不定就要引人口舌。
王琪也想到此處,嘆道:“皇上也不容易。”
道痴想著王琪後日就要隨欽差出京,道:“這誥封就請七哥帶回去給祖母,等祖母上京時,往來館驛也便宜些。”
得了這份誥封,王寧氏就是五品太宜人,北上京城有資格入官驛落腳。
王老太爺已經允諾,入秋後會安排王珍送王寧氏北上。想著王寧氏年過花甲,道痴還是有些放心不下,恨不得親自去接進京。
可是他得了嘉靖吩咐,下月初入國子監讀書,抽身不能,只能託給王琪。
王琪猶豫一下應了,對劉三郎道:“三郎,我後日就要出京,這兩日要帶七郎去二伯家,就不回會同館了。”
劉從雲明日起要入宮當值,現下也急著尋長吏司的舊友打探訊息,就在皇城門口與王家兄弟作別。
皇城外是六部衙門所在,兄弟兩個直到出了天街,才僱了輛馬車,卻不是往侍郎宅,而是往順孃家去了。
“二郎,其實接叔祖母之事,不妨託給張姐夫。”上了馬車後,王琪說道。
“這是為何?”道痴帶了幾分不解:“難道伯祖父所言大堂兄秋後入京之事是假的?還是太麻煩大堂兄?”
王府三郡主九月除服,兩家入秋要言婚姻之事,王家宗房總要有人進京操持王琪婚事。
王琪搖搖頭道:“不是麻煩不麻煩大哥的問題,而是機會難得。”
道痴聽著依舊有些迷糊。
王琪道:“二郎雖年少,可張姐夫卻過了及冠之年,身上又有舉人功名。皇上如今正缺人之機,還不若讓張姐夫借接叔祖母之名,隨我一同回安陸。這一路上,禮部尚書、翰林學士都跟著,借接讓張姐夫混個臉熟,對於張姐夫也是好事……王府那邊留守諸人,隨王妃進京後,少不得再封賞一回。到時候將張姐夫舉薦給皇上,也是機會。張姐夫即便不是王府舊人,卻與皇上有同鄉之誼。不過也要張姐夫心甘情願才好,畢竟舉人授官不如進士授官便宜。要是張姐夫志在二甲,再等幾年出仕也不晚。”
王琪的話雖有取巧之嫌,可道痴明白這確實這個難得的機會。
舉人考進士,哪有那麼好考的。上萬至數萬舉人彙集京城,可三年一次的會試每次取百餘人。真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有的人考了幾十年,依舊在舉人上。
就像張家老爺,還有劉家大舅,都是考了多年不第。
張慶和及冠之年,落第一次,說起來是常例。沒有什麼可丟人的,再考個兩次、三次,即便而立之年中了進士,在官場上也是年輕人。可是進士也分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