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意見是否可以被採納,在正常的世界裡,是不是應該看那個意見是否有足夠的道理?如果那個意見考慮的非常周全,有著明顯的好處,會有那麼多人反對麼?
用“面子”就可以獲得一切,想得美啊。
讓我們細說從頭。先動腦思考一下,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佈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麼?答案並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麼?” 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 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隻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機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 “,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 “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裡,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併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 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象,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事實上,生活裡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裡,“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裡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間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
當15歲的沈南鵬和14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不會意識到17年後他倆會聯手創造一箇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奇蹟。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
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