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傳統,並貫徹到你們的日常工作中去,變成國家的發展了的傳統。不要將國家的傳統代替黨的傳統,因為在國家政治、組織建設與黨的政治、組織建設之間有著很大的質的區別,儘管國家也是黨的國家。如果在國家政權和黨組織之間沒有了區別,即黨變成了國家行政的黨,我們作為革命者的特性就沒有了,黨就會變成國家機構中的一個傳統的機構,國家就變成了不受黨領導的一個實體。
薩達姆·侯賽因作為一位黨的老戰士非常瞭解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要性,他不止一次地強調說:“我們不應被在民主氣氛中進行的誠懇的批評嚇得慌了手腳,魂不附體。難道批評僅僅是為了批評,還是為了表明領導的民主精神?當然都不是。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讓錯誤的、頹廢的思想不加批評地被輕意放過……”
“你們對‘反響’應保持警惕。”這是薩達姆經常說的一句話。他所說的反響是指一些錯誤的、頹廢的思想在國內可能會引起的反響。當然他對人民牢牢掌握國家權力這一點是毫不懷疑的,但他清醒地知道任何一場真正的革命在國內外都會遇到敵人的反對,因而他時常要求黨員避免思想麻痺,不要認為大門關起來就萬事大吉了,必須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堅持原則,加強監督。他說:“我們必須對黨和國家的內部生活起到監督的作用,並推動對國家機構進行群眾性的監督,以便不給那些思想反動的或右翼分子可乘之機。對凡有右派分子的國家機構或重要部門都要進行清洗,決不手軟。在黨內生活中必須加強組織紀律和原則性……”
對於黨的領導與科技人員之間的關係,薩達姆說:“你們在主要的經濟、技術問題上,不要不徵詢技術人員的意見就採取行動,但你們切不可將領導國民經濟的任務交給技術人員。”
“你們不要給他們提供擔任領導的機會,他們必須永遠在黨的領導之下進行工作。”
如果事情不是如此,在伊拉克石油國有化的鬥爭中,光憑技術人員自己,石油國有化能夠實現嗎?伊拉克的經濟能實現獨立嗎?
技術人員有他們的信仰,革命者有自己的信仰,但只有革命者才最接近人民,傾聽人民的聲音。
僅有革命的原則還不夠
革命是變革學,也是變革的一個夢想。革命者不懈地鬥爭就是為了將夢想變成新的現實。沒有夢想的革命者,也就失去了鬥爭的能力。對於革命的航船來說,永遠沒有停泊的彼岸,在革命者面前永遠展現的是新的彼岸。
一切真正的革命者對於變革都擁有全面的觀點,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或文化的革命能獨立完成,它們是相互聯絡在一起的。
的確,革命開始時,總是集中在某些方面,例如國家的政治組織、社會的經濟關係新的形式等。但各國革命的面貌並非一致,在現代和近代的歷史上,第三世界國家和阿拉伯祖國就有國家打起革命的、社會主義的旗號,當然有的是名不副實的,也有的人是出於好心,認為透過採取一些經濟措施就可以實現社會的變革,建成社會主義;只要採取一些經濟措施或進行一些物質的變革,一些陳腐的思想、概念、風俗、習慣就可以清除。
對於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薩達姆·侯賽因的頭腦是很清醒的,他指出:
僅有革命的原則,社會現實是不會改變的。如果經濟不按照革命的原則為改變社會現實服務,社會現實就不會根據原則得到變革,那麼我們談論社會主義還有什麼價值呢?如果還儲存著階級,有的人忍飢挨餓,我們談論社會主義還有什麼價值呢?如果公民沒有生活來源,享受不到國家的衛生福利,談論社會主義還有什麼價值呢?透過國家干預取消剝削,指導社會活動,提供經濟的、社會的必需品,從而使得阿拉伯人為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和發揮阿拉伯人的潛力,為建設自己的文明經驗作出貢獻才是革命的真正目標。
但是如何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呢?不打破各種舊的關係行嗎?現在不僅在伊拉克,而且在所有的阿拉伯國家中都儲存著舊的行為和習慣的價值準則,這些準則是從我們阿拉伯國家的社會結構性質中產生的,有的關係具有封建的性質,有的具有奴役的性質,再加上部族、宗派主義,甚至帶有軟弱的、落後的阿拉伯資本主義的色彩——個人利益和自私自利,這是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價值觀在阿拉伯國家的一種體現。
從我們新的社會結構中清除這些陳腐的價值觀念,以現代的革命的精神回到我們古老的阿拉伯個性的價值源泉中去,以同20世紀末期的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相適應,需要有既對革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