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目光之遠大、心胸之開闊,當時無疑首屈一指。他的老師曾國藩稱其“才大心細,勁氣內斂”。細考之,“才大心細”或有過譽之處,然“勁氣內斂”卻當之無愧,中肯貼切。縱觀李鴻章一生,其成功秘訣即在“忠”、“忍”二字。
李鴻章起家的機遇源自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農民起事,尤其是後者。太平天國政權敗亡後,眾多餘部北上參加捻軍,同治年間勢力遍佈中原,成為當時清廷最主要的敵人。湘軍首領曾國藩獨臂難撐,剿捻不利。清廷決定起用李鴻章為剿捻主帥。李鴻章本為江蘇戰場鎮壓太平軍的主帥。江蘇為太平天國腹心地帶,因此戰事尤其激烈。李鴻章率軍與太平軍鏖戰數載,常有敗績,使得鎮壓太平天國之首功不但沒落在他頭上,反屢遭革職。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待遇,李鴻章始終進退如常,這可謂其成功之基礎。
光緒初年,中英關係驟然緊張。雲南發生英國傳教士馬嘉裡被殺事件,英國公使威妥瑪下半旗後離開北京,雙方戰事一觸即發,情勢危急。清廷內部意見紛紛,亂作一團。關鍵時刻,清廷又記起了李鴻章。李鴻章果然不辱使命,與洋人談笑周旋間,戰火灰飛煙滅。
中日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事業的轉折期。甲午一戰,中國潰敗,激起千層巨浪。時人印象裡,西洋之強大已是人所共知,但隔海相望的東洋日本卻是蕞爾小國,未成氣候。甲午戰敗,舉國震驚,以至民怨沸騰。國人將憤怒之矛指向統治當局。從一定意義上講,當時清廷的代言人就是李鴻章。李鴻章遂成為歷史的替罪羊。當時李鴻章已是七十三歲高齡,對於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壓力可想而知。李鴻章於內遭受著國人的白眼與譴責,於外還得收拾殘局,處置善後事宜。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李鴻章東渡扶桑後,在日本馬關又遭當地激進分子刺殺,面部捱了一槍。身心交瘁,李鴻章依然堅持與日方從容交涉,難能可貴。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李鴻章代表清廷到俄國出席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接著又轉道訪問歐美各國,為世界真正瞭解和尊重中國而奔忙遊走。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北中國形成一道強勁衝擊波,將洋人和洋教弄了個天翻地覆。洋人對清政府的騎牆態度深為不滿,決意進行報復。英、法、德、意、奧等八個國家最終聯合起來,給清政府以最沉重的打擊。清朝國運衰微,李鴻章再次臨危受命,與聯軍進行談判。因心力交瘁,李鴻章倒在了同俄國人的談判桌上。他的一生,可謂對清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鴻章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作為政治家,他在各個方面都遭到了慘敗。軍事上,由於任人不當,沒有依靠專家治軍,尤其甲午一戰,二十餘年之苦力經營付諸東流;洋務上,因難以作出實質性改變,企業終未獲得獨立性而聽命於官僚;外交上,因昧於世界大勢,頻頻為洋人所欺。
人們喜歡將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將洋務自強時代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相提並論。二者孰優孰劣,僅從練兵一項比較就伯仲分明。李氏練兵,時間上先於日本,花費也大大超過日本,但雙方甫一交鋒,中方即潰不成軍。同治以來的幾十年間,清廷派遣了大量海陸軍留學生,但從未有一人回國後擔任要職,唯獨信賴李之親屬及其淮軍部將。於是諸如葉志超、衛汝貴等平庸之流,都能佔據要缺。依靠這樣的將領如何能抵禦強敵?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苦撐危局(2)
李鴻章在洋務上的作為可分四類:一是交通,如電報、鐵路、輪船招商局等;二是礦業,如漠河金礦、開平煤礦等;三是民用工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等;四是商業,如李鴻章積極組織公司同洋人通商等。洋務慘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各類企業往往受到官方的嚴重製約,到處安插私人,不求引進專門性人才,亦不講求生產效率與裝置、技術的改良與改進。總體來說,賺錢的少,賠錢的多。
李鴻章外交手腕的核心是以夷制夷,輔之以息事寧人的原則。中法之戰,李鴻章希冀利用英、德以製法;中日之戰,又打算利用俄、英以制日;德國強佔膠州灣時,李又希望利用英、法以制德。這樣做,實際上不但沒收到任何成效,反使自己頻頻受騙。至於晚年主張聯俄,更是引狼入室。
李鴻章,並非彼得大帝、拿破崙、俾斯麥之類改變歷史程序的英雄人物,就才能而論,“才堪中上”,得益於時代機遇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關鍵人物。李鴻章,上受制於腐敗的帝國體制,中受制於保守頑固的同僚,下受制於民氣不開的國人,輾轉周旋於不幸時代,移禍避釁,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