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
可是,什麼才是通才呢?要通曉多少個領域算得上是通才呢?每個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通曉一切,儘管李敖自稱“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但他肯定有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所以,通才的“通”肯定是有個限度的。但這個限度是什麼呢?任何一所實行通才教育的大學都沒有給出答案。
事實上很多大學在做出實施通才教育這一決定的時候未必經過了審慎的考慮,也可能他們考慮的出發點不一定是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很多大學決策層的人根本沒有過校園圍牆以外的工作經歷,對於別人的這種經歷又未必感興趣,所以他們其實並不知道社會真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只是突然發現“通才教育”這個詞語非常流行也非常適合用來撈取政績,於是爭先恐後地出臺了通才教育的相關措施。至於什麼是通才、學生能不能成為通才,這是他們來不及去考慮的。
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大學生究竟應該按部就班地等著被學校培養成所謂的通才,還是應該自主地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呢?如果是選擇後者,那又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
幾乎在任何一個搜尋引擎輸入“專才”和“通才”這兩個關鍵詞,都能找出一大堆論述二者關係的文章,很多場大學生辯論賽也曾將這個命題作為辯論的主題。可是,這一切都並不能給面臨就業問題的大學生具體性的指導和建議。辯論賽基本上都是一個極端的錯誤對壘另一個極端的錯誤,無甚指導意義自不待言。而很多專門論述二者關係的文章卻過於中庸,容易犯“各打五十大板”的毛病,說一大堆專才和通才各有什麼優勢又各有什麼劣勢,長篇累牘卻只能讓人云裡霧裡,看到最後發現什麼具體性的結論都沒有。
我不是身懷多年招聘經驗的人事經理,更不是博學多才的專家學者,所以我無法動用五花八門的理論來長篇大論,我只能基於我有限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提出一點建議,難免淺薄,但也明確。
術業必有專攻
一個蘿蔔一個坑
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也因此而越來越“退化”成一個工具。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都不過是在機械地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對於流水線上的其他環節,他無從可知。一個鞋廠的工人在流水線上工作十年或許也不知道一雙鞋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如果說工廠是一臺大機器,每個工人就只是這臺機器的一個零件而已,至於其他零件是如何運轉的,他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寫字樓裡的白領雖然看上去並不是在機器轟鳴的流水線上工作,但他們卻照樣被精細的社會分工定格在非常有限的工作領域裡。做產品的往往沒有機會接觸市場,做市場的則很難知道產品的策劃和推廣,做技術的更難有機會接觸到技術以外的工作。在部門內部仍然存在細緻的分工,做產品的可能只侷限於某一類產品,並且只負責前期策劃、品牌包裝或其他某一個環節。
我曾經在一家外資企業任職。這家公司採取事業部的組織結構,每個事業部獨立負責一塊業務範圍。我當時擔任了其中一個事業部的經理,負責該事業部產品的策劃、開發和維護。我的團隊只有幾個人,包括產品策劃、文案、美工、音樂製作人等。這幾個人都獨當一面,每個人的工作相互關聯卻又彼此獨立,分工非常清楚。文案不可能為美工設計圖片,美工也不可能去為音樂製作人編幾曲手機鈴聲。而我同樣受到了分工的制約,不清楚其他事業部開發的產品,也不知道自己產品的市場推廣細節,因為這已經是市場部的事情了。對於公司的財務、人事等方面的事情,除非公開,否則更是無從可知。
在這樣一個跟流水線毫無區別的工作環境中,衡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最首要的只可能是他能否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一個美工就算沒有任何文字功底,而且對於音律一竅不通,只要他能夠做出非常精美的設計方案,他就絕對是一個優秀的美工。相反,就算一個美工既能幫文案寫點文章,又能幫音樂製作人編些鈴聲,但如果他設計的圖片不夠專業,那他就只能收拾東西走人。
任何公司招聘的時候都是按照職位來招人的,決定一個應聘者能否被聘用的也只是他能否勝任這個職位。通俗一點說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你必須先明確你要填的是哪一個坑,用人單位再來考核你是否適合這個坑。如果你不適合,就算除此之外有很多個坑適合你,你也照樣只能被拒之門外。
我曾經面試過一個美術系的畢業生,她應聘的職位是美工。因為她有過同行業的工作經驗,而且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