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頁)
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聲帶和錄近景現場報導。
弗農很快讓他們在衛星轉播車旁下了車。
衛星轉播車平臺上的寬度為15英尺的拋物面天線已經完全開啟並豎起,一臺20千瓦的發動機也已發動。轉播車上,麗塔正在技術人員身旁熟練地將明?範拍攝的錄影帶透過一架供編輯用的錄影機將照片顯示在一臺電視螢幕上。她暗暗讚歎這些影象的高質量,心中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在通常情況下,還需要另一名編輯合作,由他和製作人共同挑選錄影內容,把選上的所有片斷剪接為完整的報導,再配上記者的口頭述評,這便是一則準備就緒的新聞。但這樣做至少需要45分鐘,今天不行。於是,麗塔敏捷作出決定,選了幾個最扣人心絃的場景,由技術人員進行轉播,用電視界的行話講,這就是###。
帕特里奇坐在轉播車外的金屬臺階上完成了文字稿。他與明?範?坎以及音響員稍加商量之後便錄製了一段音帶。
帕特里奇留出一段音帶供節目主持人介紹這則訊息時使用。這段介紹性文字將由紐約方面撰寫。帕特里奇的報導如下:
晚間新聞(9)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場戰爭中,飛行員把這說成是靠一個機翼和一聲祈禱返回了地面。當時一首歌就以此為名。然而,誰都不會就今天之事寫一首歌。
“馬斯克岡大型客機離開達拉斯—福特沃斯機場還有60英里……機上幾乎座無虛席,乘客是從芝加哥登機的……突然發生了空中撞機事件……”
帕特里奇像通常一樣,撰寫稿子時經常稍稍“離開了畫面”,這是訓練有素的記者撰寫電視新聞稿的一手絕招,一種難以模仿的專門藝術,一些在電視界幹了多年的記者始終沒有學會這樣做。即使在專業撰稿人中,這種才能也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為文字稿是為配畫面而寫的,離開畫面讀起來會興味索然。
哈里?帕特里奇以及像他那樣的記者都知道,訣竅在於不要直接描寫畫面。電視觀眾可以看到螢幕上正在發生的一切,無須給予文字解釋。但是記者的講述又不能偏離畫面太遠,否則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這是一種文字修養的平衡術,多半是天然生成。
帕特里奇最後以近鏡頭站立著說話作結束——畫面上出現他的頭部和雙肩,他面對觀眾作報導。在他身後,人們仍在嚴重損壞的飛機四周忙個不停。
“有關訊息將進一步補充……包括悲劇的詳情和死傷的人數等等。不過有一個情況已經十分肯定:由於空中交通繁忙,空中撞機的危險正迅速增加……哈里?帕特里奇,CBA新聞。達拉斯—福特沃斯。”
這盤錄有敘述和現場報導鏡頭的像帶遞進轉播車,交給了麗塔。她對帕特里奇十分了解和信任,因而沒有浪費寶貴的時間進行復查,便下令傳發給紐約。技術人員將錄影發給紐約時,她一邊看一邊聽,心中油然湧起一陣欽佩之情。
車子外面,帕特里奇正在履記者的另一職責——根據筆記防要即興組織詞句,錄製一條口頭報導,以供CBA的電臺新聞節目之用。電視新聞傳播結束後,他的電臺新聞稿也將透過衛星轉發給紐約。CBA新聞紐約總部是一座不起眼的八層樓褐色砂岩建築,位於上曼哈頓的東端。這裡原先是一家傢俱廠,後來房子內部經多次整修和改建,唯有外殼還保留著原樣。
儘管CBA總部的建築平凡、單調,但是屋裡則裝著價值連城的各種電子裝置,其中大部份存放在技術人員的王國——即比街面低二層的地下室,有時則被稱之為酒窖。這裡除了各種功能的工作室之外,還有一處名不驚人的要害部門——一英寸像帶室。
從世界各地拍攝的新聞報道透過衛星,有時也透過地面線路,輸入一英寸像帶室。所有制作完畢的新聞錄影也透過播映控制中心及衛星,向觀眾播出。
壓力重重、神經緊張、瞬時決策和緊急命令是該室的特徵,尤其在全國晚間新聞播出以前和播出期間更是如此。
六七架大型、精密的錄影轉錄機安裝在落地支座上,上層為電視監視機。這些大傢伙是該室的主宰。錄影轉錄機使用質量高、效能好的一英寸磁性錄影帶。每座落地支架和轉錄機前都坐著一位操作員,他們按照指示快速接收、編輯和傳送錄影。
每個工作日,在全國晚間新聞播出之前,便會有一位高階製作人從“馬蹄”下樓,來一英寸像帶室坐鎮,並指揮操作人員的工作。他像樂隊指揮那樣一邊用手臂發出命令,一邊審查送來的當晚新聞錄影。若有不滿意之處,則要求操作人員進一步加工,同時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