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頁)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化之精髓,積80年之經驗,對此問題必有精闢的見解,可惜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了。
他在此文中一再講“人類生存”。他講得比較明確:“天”就是“天命”;“人”就是“人生”。這同我對“天”“人”的理解不大一樣。但是,他又講到“不違背天,不違背自然”,把“天”與“自然”等同,又似乎同我的理解差不多。他講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認為“歐洲文化近於衰落”,將來世界文化“必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宗主”。這一點也同我的想法差不多。
賓四先生往矣。我不揣譾陋,談一談我自己對“天人合一”的看法,希望對讀者有那麼一點用處,並就正於有道。我完全同意賓四先生對這個命題的評價:含義深遠,意義重大。我在這裡只想先提出一點來:正如我在上面談到的,我不把“天”理解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為“人生”;我認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關係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來在這一點上我同賓四先生意見是不一樣的。
我怎樣來解釋“天人合一”呢?
話要說得遠一點,否則不易說清楚。
最近四五年以來,我以一個哲學門外漢的身份,有點不務正業,經常思考一些東西方文化關係問題,思考與賓四先生提出的“此下世界文化又將何所向往”相似的問題。我先在此宣告一句:我並不是受到賓四先生的啟發才思考的,因為我開始思考遠在他的文章寫成以前,只能說是“不謀而合”吧。我曾在許多文章中表達了我的想法,在許多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也發表了一些講話。由最初比較模糊,比較簡單,比較凌亂,比較淺薄,進而逐漸深化,逐漸系統,頗得到國內外一些真正的行家的讚許。我甚至收到了從西班牙屬的一個島上寄來的表示同意的信。
那麼,我是如何思考的呢?
詳細的介紹,此非其地。我只能十分簡略地介紹一下。我從人類文化產生多元論出發,我認為,世界上每一個民族,不管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對人類文化做出了貢獻。自從人類有歷史以來,共形成了四個文化體系:
一、中國文化
二、印度文化
三、從古代希伯來起經過古代埃及、巴比倫以至**文化的閃族文化
四、肇端於古代希臘、羅馬的西方文化
這四個文化體系又可以劃分為兩大文化體系: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屬於東方文化,第四個屬於西方文化。兩大文化體系的關係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
“天人合一”新解(7)
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區別,隨處可見。它既表現在物質文化上,也表現在精神文化上。具體的例子不勝列舉。但是,我個人認為,兩大文化體系的根本區別來源於思維模式之不同。這一點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勉強打一個比方,我們可以說:西方是“一分為二”,而東方則是“合二而一”。再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來表達一下:西方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東方則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既見樹木,又見森林”。說得再抽象一點: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整體概念,普遍聯絡;而西方分析思維模式則正相反。
現在我回到本題。“天人合一”這個命題正是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體現。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講人與大自然合一。我現在就根據這個理解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一些分析。
人,同其他動物一樣,本來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內的。但是,自從人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後,頓覺自己的身價高了起來,要鬧一點“獨立性”,想同自然對立,要平起平坐了。這樣才產生出來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在成為“萬物之靈”之前或之後,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取自於大自然,衣、食、住、行,莫不皆然。人離開了自然提供的這些東西,一刻也活不下去。由此可見人與自然關係之密切、之重要。怎樣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至關重要的了。
據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誇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於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時間以內,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