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2頁)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要走下去的。特別是對東西文化之差異處,我彷彿害了“差異狂”,越看越多。沒有辦法,事實告訴我是這樣,我只有這樣相信。我這個“半瓶醋”晃盪了這樣許多年,醋是否減少了一點,或者增加了一點呢?我看不出。我只是相信,如果醋增加到了裝滿了瓶子,那就沒有晃盪的餘地,想晃盪也不會出聲。反之,如果醋減少到了一滴不剩,那麼,瓶子裡只剩下了空氣,同樣是不能出聲。我看而且也希望,我這個“半瓶醋”永遠保留半瓶,給永遠晃盪下去提供條件和基礎。
1997年12月16日
《季羨林自選集》跋
季羨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但他的貢獻和意義又遠在其學問之上。我嘗問先生:“你所治之學,如吐火羅文,如大印度佛教,於今天何用?”他肅然答道:“學問不問有用無用,只問精不精。”嚴謹的治學態度發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學問雖專、雖深,然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尤美。就是有關佛學、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這些很專的學術論著也深入淺出,條分縷析。雖學富五車,卻水深愈靜,絕無一絲賣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園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憂國事。常憶季荷池畔紅磚小樓,拜訪時,品評人事,說到動人處,竟眼含熱淚。我曾問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問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懷。”問其因,只為他們有骨氣。聯絡“*”中,先生身陷牛棚,寧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憂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
先生學問之衣缽,自有專業人士接而傳之。然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而這一切又都體現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於是遂建議於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適有漆峻泓先生、華藝出版社領導多方促成,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梁衡
2008年3月25日
電子書 分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