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4/5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位在清華任教的中國對外關係史的開拓者,在
1935 年向倫敦聽眾說,“我們有過失,在生活上脫離人民……我們不能使自
己被中國的鄉民所理解,更不能使自己被接受為農民領袖”。①
就學術界的領導人而言,使中國古代文化在更高的教育水平上現代化,
是一項值得全力以赴的知識更新和機構建設的任務。他們按照傳統,相信學
者有責任過問政府的政策。30 年代有關輿論的雜誌中,《獨立評論》是著名
的。這家週刊是由一批北京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編輯的。包括許多學術界和
研究界知名人士,如丁文江、胡適、胡先驌、陶孟和、任鴻雋、陳衡哲、蔣
夢麟、蔣廷黻和陳之邁。編輯部會議每月輪流在一名成員家召開,討論可能
持續到深夜。編輯們對當前的政府政策或適合於中國的發展模式的不同意
見,適足以增強《獨立評論》作為 30 年代早期中國自由主義改革家觀點的發
① 見費正清:《專心研究中國:50 年回憶錄》,第 71—76 頁。艾倫?B。林登:《國民黨中國的政治和教育:
大學院個案,1927—1928 年》,《亞洲研究雜誌》第 27 卷第 4 期(1968 年 8 月),第 763—776 頁提到蔡
元培與陳果夫間的不和。
② 馬戈?S。格武爾茨:《社會現實與教育革新:中華職業教育社個案,1917— 1927 年》,第 157—174 頁。
③ 見孔斐力在本書第 7 章關於鄉村建設運動的論述;又見吳相湘:《晏陽初傳》, 第 3、5、6 章;和查爾
斯?海福:《中國的鄉村建設:晏陽初與平民教育運動》(哈 佛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73 年)。
① 蔣廷黻:《中國之現狀》,《國際事務(1935 年 7 月 14 日);關於蔣廷黻在清華大學培養研究近代中
國對外關係史專門人才,見查理斯?R。利利:《蔣廷黻:在兩個世界之間,1895—1935 年》(馬里蘭大學,
博士學位論文,1979 年),第 8、9 章。
言人的作用。②
對日戰爭的威脅形成了愛國的大團結。以前避免為南京國民黨政權服務
的知識分子現在接受了蔣介石下面的職位。翁文灝和蔣廷黻成為國民政府行
政院的行政秘書③(蔣夢麟戰後也擔任同樣職務)。胡適出任戰時駐華盛頓的
大使,而其他人則在重慶任職。
同時,平津地區的學生帶頭喚起國人反抗日本侵略。1935 年 12 月 9 日
和 16 日反對成立由日本授意設立的冀察政務委員會④的示威,再次使清華、
北大、燕京和北平其他大中學校學生與警察和憲兵發生衝突。①日本人發現大
學生和培養大學生的院校是反日情緒的根源,他們召喚北大校長蔣夢麟到使
館區的日本兵營,並指責他進行“廣泛宣傳”反對日本。蔣指出,如果日本
停止侵略,反日情緒自然會消除;蔣被迫表示個人意見時,他回答說,“我
是日本人民的朋友,但是反對日本軍國主義……”②恐嚇的努力失敗了,但它
預示了 1937 年 7 月戰爭爆發後日本對中國大學校園的野蠻破壞。
② 《獨立評論》的主張的傾向在尤金?盧博特《不自由時代的自由主義:中華民國 的新文化自由主義者,
1919—1937 年》中有分析。
③ 翁文灝於 1935 年 12 月任行政院秘書長,蔣廷黻於 1936 年 3 月任行政院政務處處長——譯者。
④ 確切名稱為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譯者。
① 弗雷恩:《戰爭序幕:1935—1936 年中國學生的反抗》;伊斯雷爾和克萊因:《造反者和官僚:中國一
二九運動參加者》。
② 蔣夢麟:《來自西方的潮流》,第 204 頁。這個情節羅家倫《蔣夢麟先生傳略》中也提到,見《逝者如
斯集》,第 98—102 頁。
戰時和戰後的變化,1937—1949 年
戰時的高等教育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