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視了!
11歲以上,理想得分應為12,低於12分,就值得重視了!
關於分數:低於理想得分就無需再仔細化分了,因為就彷彿新生兒測定時發現呼吸“時斷時續”一樣,這時無論如何都是要重視起來的,絕不能掉以輕心。以上測定可以用筆答的方法在兒子身上試試,也可以作為心中的一把尺子來衡量不斷成長著的男孩。切記,這不是一項標準“測試”,目的只是敦促大家注意並跟蹤男孩的情感發展。
教會兒子情感表達的重要意義
鑑於情感表達的重要性,我專門為他設立了一章(第四章)。在這裡,我要特別告訴家長們,你們可以——而且也必須——在健康的情感表達方面起到表率最用。所有的家長們(包括單親)都能在表達內心感受方面充當表率。
忠告家長:家庭要做的事(3)
我不認同什麼“情感表達基因”的說法,更不覺得有些人有它而有些人沒有。雖然“女孩比男孩更善於表達情感”這類關於性別的陳詞濫調一再被世俗觀念以及所謂的科研結論而強化,但是這並不能證明情感表達能力是天生的。相反,它恰恰是一種後天的性別差異。父母親(繼父母或者單身父母)都能以身作則地教會兒子表達情感,而且這是最好的方式。
儘管父母親都可以作為情感表達的榜樣,但是同性的影響還是最大的。雖然母親的表現能證明情感表達的必要性,但不足以幫助男孩打破“同流規則”。男孩需要看到打破“同流規則”的男性——父親或繼父——依然很有男人味,而且也沒有受到什麼傷害(並沒有因為打破“規則”而受到排擠或懲罰)。同性打破“同流規則”的示範,讓男孩在自己有必要打破那些“規則”的時候也會去照葫蘆畫瓢。
下邊這個有趣的故事驗證了父親在幫助兒子表達內心感受方面的力量。羅伯特·賴克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期的美國勞工部長,作為政府內閣成員,他每天要工作14小時,所以他很少見到他的兒子。一天深夜,羅伯特結束了工作回到家裡,他的兒子薩姆要求爸爸第二天早晨叫醒他,羅伯特以今天睡得太晚為由拒絕了,但是薩姆不答應,於是賴克部長就問為什麼,薩姆說他僅僅是想知道父親還活著。這個說法對羅伯特來說,不啻於震耳欲聾的“起床鬧鐘”,在那之後不久,他辭去了勞工部長的職務。
賴克親口告訴了我這個故事,當然並不是讓家長們都去辭職,只是希望大家從中看到兒子怎樣向父親表達了自己的失落,父親又是怎樣傾聽和尊重兒子的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薩姆學會並遵循了一條新的原則:“感到失落並告訴父親自己需要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先不說薩姆怎樣學會了打破“同流規則”,重要的是賴克重視了兒子的情感表達。賴克為了“情感”原因(並非為了金錢、地位)而辭去一個重要的職位,也演示了打破“同流規則”沒什麼了不起的(仍然是一條真正的男子漢)。
如何避免兒子的情感消失
家長應記住以直接的方式來加強男孩健康的情感表達,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對男孩健康的情感表達視若不見或無動於衷,他就會從心裡認定表達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是不那麼光彩的事。在賴克的家裡,兒子的情感表達得到了直接的、正面的肯定。對大多數家長來說,不必非得辭職不可,但是一定要肯定兒子的情感需要,這種肯定可以透過多種多樣的方式。
肯定男孩的情感 直接肯定男孩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整個的文化氛圍會出於本書所提到的各種原因而不斷地否定男孩的情感。肯定的基礎做法就是傾聽男孩辨識並對你說出他的情感,然後你要回應:“能告訴我這些真是太好了。”這件事想起來的確非常簡單,你還可以加一些內容,比如:告訴他我們的文化環境主要在哪些地方忽視了男孩的心理感受,還可以表示出你對男孩的情感表達會招致懲罰和譏諷的事很清楚。這部分關於肯定的內容本質上是針對第二章羅列的“同流規則”來討論的,可能你在和兒子交流的時候會發現一些新的“同流規則”。大部分“規則”是帶有普遍性的(比如不允許男孩哭),但有些也會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說出你自己的故事 很多家長髮現講講自己小時候的事有助於肯定男孩的情感,特別是做父親的這樣做時。切記在講述的時候不要力圖勾勒一個理想化的或完美的結局,男孩想知道其他男性是怎樣與情感困惑做鬥爭的,並且他需要懂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該如何應對。這裡舉一個父親給迷惘的兒子講故事的例子:“我記得當時我想請萊切爾·帕克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