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頁)
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地高校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對自己就讀的大學感到“滿意”、“中立”、“不滿意”的學生基本各佔1/3。“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是“感覺學無所用”,有18人支援這一觀點,佔總數的%;同時%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大學裡“沒有學習氣氛”。談到對內地高校的改進意見,%的受訪同學認為應該多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還有%的人認為“課程應該更實用”。
相比之下,所有就讀於香港高校的受訪學生都“很欣賞這裡的對外交流和實習機會”,九成以上的同學認為“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全面的發展”,69名受訪的香港學生中,有63人對自己就讀的高校感到“滿意”,滿意率達到%,57名同學認為“現在就讀的大學比當初預期的要好”。
在整個調研中他們感觸最深的就是內地高校和香港高校不同的教育模式,香港高校之所以越來越受歡迎,在於他們與內地大學截然不同的體制:創意、自由、實用、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術水平。
“在平時的課程中,學生有充分的自由選擇副修和選修課程。香港高校的很多課程都沒有規定的教科書,但老師會摘取最新的報刊文章或者這個領域裡最近的研究成果跟學生一起分析。”
香港的暑假很長,一年有四個月,但假期裡學生幾乎沒有一天會閒著。學校會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特別是對外交流。參加過交流的同學普遍認為,這種國際化的交流活動無論對自己今後從事研究還是求職都是前瞻性的鍛鍊。相比較,在內地上大學就幾乎沒有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的機會。
天津某大學大四學生抱怨說,在校期間,和專業對口的社會實踐機會太少了。“求職時才知道,用人單位要求的是英語口語、領導團隊之類的實踐能力,可是以前我就知道上課、考試、寫論文,很少關注這些。我參加過的實習,不過是全班被統一組織到學校的某部門掛職,有名無實,做雜務、湊學分而已。”
實踐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不只體現在職業能力上,也包括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等多種能力。南開大學某大三學生在順利保研後,找了一份教韓國孩子學中文的家教,“沒想到連幾個小孩都應付不了,要不是做了這份家教,我還不知道自己的溝通交往能力這麼欠缺。”在她身邊,這樣的同學不在少數,有的甚至連市場裡最基本的物價都沒有概念。
採訪中,不少內地學生表示,面臨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他們所在的高校已開始有意識地增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有的高校在大三暑期鼓勵學生去企業實習,獲得工作
經驗;還有的會在大四期間大幅縮減課程,給學生們更多時間去適應社會。但總的來說,目前學校提供的實踐機會還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能夠爭取到的同學還是少數。大部分學生實習還是要靠自己去“撞”,“很難找,像一下子被從學校扔進了社會。”
香港的大學得益於成功的實踐教育,目前香港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上升。據中國社科院《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披露,2005年內地應屆大學畢業生真正簽約率只有%,而同期香港有七成畢業生成功入職。
從上述調查不難看到,我國內地高校存在著與基礎教育同樣的重大缺陷,即“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這導致我國高校培養的學生嚴重缺乏實踐能力,而對個人來說這也必然構成了成功道路上的重大障礙。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選擇專業方向(1)
中等教育階段學校沒能為學生提供瞭解自己專業興趣的實踐機會,高等教育階段學校又沒有給學生重新挑選和更換專業的機會,這些都無疑加大了個人成才、成功的成本。
專業選擇的錯位
中國青年報曾經以“博士學位近在咫尺毅然退學,再戰高考為換專業”為題,開展了一場大討論。討論的核心任務是已經修完一個學期研究生課程的23歲的男生L,事隔5年再度參加高考的惟一目的是:學習適合自己的專業。而此前他已經是國內某頂尖大學的“直博生”(碩博連讀)。如果不是做出新的選擇,他原本可以在4年後獲得博士學位。一個被保送到中國最好的大學讀博士的人再次回到中學讀書,準備參加高考,這樣的選擇在我國的確是特例。
作為一個少見的案例,我們分析一下男生L的整個選擇過程。
L是在讀研之後才確認,從本科一直學到研究生的化工專業並不適合自己。1998年,他第一次參加高考,其第一志願是浙江大學,專業志願依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