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頁)
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用於改造缺陷。實際上,正是高考的課程導向,造成了我們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
中國教育的傳統思想認為,人的成長是不斷克服缺點的過程,所以老師總是要求學生彌補最差的學科,使學生們整天忙於補短,沒時間揚長。然而,成功總是在擅長的基礎之上,成功的關鍵是強化自己的優點,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優勢方面。事實上,當把精力和時間用於彌補缺點時,就無暇顧及增強和發揮優勢了,更何況很多欠缺是無法彌補的。這就意味著,對很多人來說,補短失敗之後原有的優勢也已消失。相對於學校教育強調補短,作為個人則應當採取揚長的成功策略,可以揚長避短,也可以揚長補短。
成功需要自我開發,而自我開發是在對自身資源充分利用的基礎上對潛在能力的發現與發揮。自我開發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長處,包括髮揮自己的長處和學習別人的長處。每個人總會在某個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而創造潛能多蘊藏在自身特長之中。一個人成功的切入點,都是在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佔優勢的地方,自身某方面的優勢既是自身所擁有的實力也是成功的資本。
按照多重資源分配理論:如果任務是由許多部分組成,那麼被試可以從任務的一個方面到另一個方面分配資源,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任務同時進行操作時,在某一任務上的成績會因為資源在其他任務上的分配而衰減。例如為了提高反應速度,就可能以犧牲反應的精確性為代價。通俗地說,學習速度提高的代價可能就是學習質量的下降。或者是,某單科成績提高的代價是其他科成績的下降。
有項研究是透過對有較詳細傳記材料的100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的中小學學業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在中小學時學業成績中等的比例高達45%,另外,在這100名獲獎者中,有6例在中小學時學業成績較差。其實,對於這些成功者來說,早年的所謂學業成績差只是就總體成績而言,在他們自己喜歡的學科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
3自我優勢的弱化(3)
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因為胰島素結構的研究以及在確定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方面的傑出成就,分別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並不是什麼生來的天才和神童,在學校他是一個成績很一般的學生。不過,桑格從小就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平時經常到野外採集和製作動植物標本,閱讀生物學方面的科普書籍。由於桑格喜歡生物學,並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這方面,所以他的生物學方面的知識要遠遠高於其他同齡的孩子。但是,生物學當時並不是學校的考核科目,所以他的學習成績也一直非常平庸,加之他性格偏於內向,在學校裡也很少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然而,兒時對生物學的痴迷愛好,卻是他日後能夠成就於生物化學領域的奠基石。至今,桑格仍然是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唯一的兩次獲獎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優勢,有自己獨特的聰明特徵,以及有別於他人的隱性知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庫,成功的關鍵是懂得如何恰當地使用智慧庫裡的每一項智慧。另外,只有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來認識自己,才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發現自身的優勢。
從成功者的經歷不難看到,每個人的智慧發展都是不平衡的,也都存在著優劣強弱之分,關鍵是如何在生活體驗中發現自身的優勢和潛能,以及如何把這些優勢和潛能開發出來。一個人只要找到自己智慧的最佳點,就有可能取得出眾的成績。潛能,即潛在的能量,指的是一個人某種能力發展的可能性。成功就是每個人充分發展自身的潛能,使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而,成功其實就是人盡其才的結果。
理解人與人之間差異性的存在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智力因素還是非智力因素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對於個體來說,長短優劣應以自身的奮鬥目標來論,有利於目標達成的就是優勢,不利於目標達成的則是需要彌補的劣勢。同樣,不妨礙目標達成或不影響長項發揮的短處就無需實施補短。
個體差異存在於各個方面,如心理活動的穩定性,包括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及指向性,反應的快慢、情緒的強弱、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和轉移的難易,以及心理活動傾向於外部事物還是內心世界等等。個體差異還包括對外部環境的感受性與耐受性,以及經過自我運作而改變環境的能力。譬如,有的人埋頭學習幾個小時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