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6' Philip Ziegler,The Sixth Great Power;Alfred A� Knopf;1988�
'17' Niall Ferguson;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The World’s Banker 1849…1999: Volume 2�
'18' Ibid�
'19'Gwynn; Stephen Lucius; The Life of the Rt� Hon� Sir Charles W� Dilke; Volume 1 (Project Gutenberg; 2003)�
'20' Niall Ferguson;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The World’s Banker 1849…1999: Volume 2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法國大革命幕後的瑞士銀行家族(1)
“我雖然將要死去,但絕沒有犯過任何指控我的罪行。我寬恕造成我死亡的人,我還要祈求上帝,在我的鮮血拋灑之後,在法國的土地上再也不要流血了。”'1'
——法王路易十六在斷頭臺前的最後一句話
當17世紀初英國開始在美洲新大陸建立殖民地時,法國波旁王朝還偏安歐洲一隅。等法國醒悟過來開始向海外擴張時,已經比英國晚了好幾十年。但是法國追趕速度很快,在18世紀的大部分時期,法國大西洋貿易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英國,從而積累了後來工業革命時代寶貴的原始資本。據統計,從1716年到1787年,法國海外殖民地的貿易總額增長了10倍。
當英國發明的蒸汽機、紡織機械、礦山採掘、生鐵冶煉等技術陸續傳到法國之後,法國的工業革命慢慢地起步了。儘管英國是歐洲工業革命的旗手,主要技術輸出國,但法國在這一程序中也頗有貢獻,如羅伯特造紙機的發明對工業革命的促進意義不可忽視。
基於貿易和工業發展所形成的金融改革程序在法國被約翰·勞(1671~1729;John Law)1718~1720年的“金融創新”騙局所打斷,銀行、紙幣、股票等名詞讓法國人延續半個世紀都厭惡不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金融在法國成為騙子的代名詞,本土的法國人基本放棄了從事金融業的念頭。由於缺乏金融工具和強大的金融市場支撐,路易十四常年不斷的窮兵黷武就只能靠嚴苛的稅收和成本高昂的外債,其債務利率高達~10%,是英國的2倍。
到18世紀80年代,國家的債務已經佔國家稅收的一半以上。1774年倒黴的路易十六登基時,面對的就是“太陽王”留下的一個爛攤子。路易十六絕非一個昏君,事實上,他性格溫良謙厚,在一個即將出亂子的社會動盪前夜,他的個性軟弱,意志不堅,寬不足讓人民念好,嚴無法使權貴讓步,註定了他必將以悲劇收場。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的處境與明朝末代崇禎皇帝頗為類似。隨著國家財政的日益惡化,加之不合理的稅務制度,使得民怨載道、貴族不滿,而新生的資產階級在財大氣粗之餘,對封建貴族和宗教勢力的權力壟斷早已忍無可忍。法國社會的三大勢力集團:貴族與宗教傳統權力核心、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平民都在憤憤不平中將怒火聚焦於法國政府,路易十六已被架在了即將爆發的火山之上。
法國人不重視金融,而路易十六的外債日益嚴重,這就給瑞士、義大利、荷蘭和德國的外來銀行家族留出了一個金融權力的真空。瑞士日內瓦等地的清教徒銀行家族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群。他們來到巴黎,圍繞著讓王室絕望的債務提供各種“解決方案”。由於這些瑞士銀行家財大氣粗,屢屢幫助皇室解決緊急難題,為路易十六所倚重,逐漸把持了法國的金融話語權和財政改革決策權。
法國大革命幕後的瑞士銀行家族(2)
路易十六陷於財政困境焦頭爛額,不得已起用了“外來的和尚”奈克(Jacques Necker)擔任財政部長。這個奈克也是瑞士清教徒銀行家,他利用在瑞士銀行家族圈子裡的影響力,募集到了解決燃眉之急的款項。這種借款的性質,同今天某些商人相互拆借的行為差不多。由於是近乎高利貸的短期融資,瑞士銀行家族圈子期待的是一筆回報豐厚的快錢投資,而法國宮廷貴族的開銷實在太大,財政短期無法扭轉赤字狀態。這可急壞了銀行家們,眼看“快錢”就要變成“慢錢”,說不定“慢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