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碎碎念”家族記事(1)
如同死水容易養蚊子,
生命停滯不再成長,是“碎碎念”的溫床。
出自中部小鎮的地方新聞:有個五十八歲的婦女到鎮公所哭訴,說她遭到丈夫和越南兒媳婦連手毆打,社工人員就帶她到警局驗傷做筆錄。
到警察局時,警察看到這位太太,臉上立即浮現“你又來了,真是傷腦筋”的表情,原來她是常客,丈夫打她,她就到警局哭訴。每次一哭訴,就是三四個小時,一會兒要告老公,一會兒不告老公要告兒媳婦。說話顛三倒四,一句話重複好多次。
丈夫被召來之後說,他是因為無法制止妻子的“碎碎念”才出手。兒媳婦只是在旁觀看,並未施暴。
後來,她唸到連社工人員都受不了。雖然還是為她申請保護令,但也告誡她:拜託你不要再碎碎念,才不會“顧人怨”。
曾因碎碎念抓狂的人,看了這小新聞應該都會滄涼一笑。
碎碎念是一種說話特徵。我主持過專訪尋常人尋常生活恩怨的談話性節目。碰到碎碎念者的機率很高。主持難度也比只有名嘴講話的節目高上十倍。錄影時間之冗長也常讓我有“雞鳴天欲曉”的感覺。主持人費盡唇舌,彷彿用盡力氣把一輛幾噸重的老爺車往上坡推,而他卻仍留戀著某一個細節、某一個情境,不斷往下滑,不肯向前挪。細節說得很瑣碎,重點和時間都被他遺忘。
好在經過錄影剪接,觀眾不會體會現場的無力感。
聽他開口一次已想求饒,他的親人怎麼受得了?由於我常因來賓碎碎念站到腿痠腳麻還要強顏歡笑,所以看到這新聞時,雖然同情這婦人,也免不了體恤一下她家人的遭遇。打人當然不對,但嘗過“碎碎念”威力的人,就會知道在魔音傳腦、心力交瘁,而對方又像個跳針的老唱盤時,必須要有很高的情商才能不喪心病狂。
分析“顧人怨”,我將它們按嚴重性依序定義如下:
聒噪——性子太急、希望在短時間說最多的話,說話又太大聲,多聽幾句便使人耳膜和腦神經就有吃力感。這習慣多半在幼年形成,常因一家子都是這樣講話。如環境改變,並不難改。
嘮叨——嘮叨是為了達到某種要求,又怕講的話被人忽略,所以情不自禁地多講幾次。一般媽媽的嘮叨屬於此類。此種人為了達成控制,說話其實很強調重點,出發點總是為你好,但表達方式大大不妙。
碎碎念——問東說西、顛三倒四、不斷倒帶,不知休止、全無重點,聽者很難不崩潰。嚴重者可能有精神問題:不停說話、容不得他人打斷,是躁症特徵。
我碰過的碎碎念者,大多數是女人,又以中年以後的女人居多。少女們頂多愛說話、沒重點,都還不到碎碎唸的地步,為什麼?據我觀察,碎碎念者共同點在於長期環境閉鎖和極少閱讀。在社會上打拼者必須學會以有效率的談話方式與人相處,對自己受不受歡迎較敏感。而長期關在家中料理瑣事,比較不會意識到家人的排擠,常會毫無知覺地越念越理所當然、視野不大,就越念越瑣碎;時間越多,則越不在乎說話要趕快說到重點。而極少閱讀的人,缺乏語文邏輯的訓練,很難把話說得井井有條。
“碎碎念”家族記事(2)
如同死水容易養蚊子,生命停滯、不再成長,是碎碎唸的溫床。
碎碎念是一種心毒,都因生命沒有出口,對目前的人生不滿意,又找不出辦法改良,於是在失望之餘怪東怪西、以疲勞轟炸的說話方式打人生的糊塗仗。
碎碎念,當然花力氣,越念卻會離目的越遠。唸到最後,別人恨你,連你也恨自己!受者比施者更痛苦,而施者比受者更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