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所謂日曬夜露,吸以日月精華之元氣。二是兩千斤一批,裝6缸,加160斤粗鹽,加6擔水和6桶醬油,讓豆醬發酵。豆醬發酵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每一缸豆醬,要加一勺老陳醬校正味道,要30年的老陳醬。當年“紀萬源”有一缸30年的老陳醬,這樣保證了醬味純正,不曾使每一缸的味道不一樣,“紀萬源”油姜幾時品在口裡,油姜的味道都不變。
有了上述味道純正的豆瓣醬或原皮醬,又有蘄州道地生薑和麻油,油姜的味道得以保證,今時機械化作業,已經不是純手工了,就不再有昔時的油姜了。但即便今不如昔,蘄州的文人學子,就總是還念著那一罐油姜,醬色的上釉的陶缸,上貼一稜形的紅紙,楷書油姜二字,他們會把它帶到北京、上海、北美和歐洲。據稱是,油姜乃“御溼之餚”,它的姜油酮、姜油酚、薑辣素、氨基酸、澱粉、脂肪、無機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有生津、開胃、順氣、殺菌之功效,食之有益。
第一部分 秋椒小燒
第5節 望潮兒
望潮兒就是小章魚,它有八條柔韌可繞的腕足,足上各有一排吸盤,身是一長的卵圓,神態有些天真和滑稽的精明,漲潮前,它總是浮起在海面探視,是為望潮。望潮兒在北京叫八爪魚,東北人叫梧桐花,青島人稱八帶蛸,可能還有一些別的叫法,一時想不起來。一物多名,就給了一些東跑西奔的人以炫耀的資本,比如說在北京的某沙龍小聚,問望潮兒是什麼,保準不知道的人多,地域廣大的中國,於是就造就了一些知識分子,能把章魚叫出八種名字來,滋生一點自豪情緒那是順理成章的,但這都無關歷史程序,也不可能創造一個新的菜系,說明一個大腦記憶體大,而已。
吃的是蒜苗炒望潮兒,它已經是身足分離,足韌,與魷魚足相近,長的卵圓的身,未曾施解剖術,如是一個圓滿,入口光滑韌潤,那一肚子的天真、滑稽和精明在咀嚼中湮滅消隱,從此遁蹤。
蒜苗青脆,含有一絲蒜辛,在熱力下與望潮兒相會,使望潮兒之柔突顯,就像海潮,是為柔水之波,因此望潮兒這道菜,亦為柔韌兼濟,海陸為親。
第一部分 秋椒小燒
第6節 蝤蠓
蝤蠓是生活在海洋與淡水間的一種螃蟹,甲殼略呈梭形,螯長而大,像威猛的鼓手,體魄渾厚壯實,比同類的梭子蟹強大,學名為鋸緣青蟹,青綠色,前緣齒狀,喜在泥質的灘塗中生活,以魚、蝦為食,要在海灘外圍產卵,一次可產幾百萬粒。蝤蠓一生蛻殼13次,多選在月黑風高的夜間或晨光初露的黎明。在甌菜系中,多是要蒸蝤蠓,蒸熟後的蝤蠓,背殼就是蟹黃色,偏紅,螯內之肉尤多,如百合之莖塊樣潔白。溫州人將蟹簡分為二:一為膏蟹,一為白蟹。今在雁蕩山吃的蝤蠓是白蟹,肉鮮,蘸了浙醋和芥末吃,以蘸醋為鮮。
蝤蠓這個名字是第一次聽到,我聽程紹國先生在點菜時問有沒有蝤蠓,以為蝤蠓是一種小獸,至少有浣熊那麼大,上桌才發現是一種肢節動物:螃蟹。蝤蠓的大螯內,蘊藏豐富的肉質,只有一片扁骨,用筷子撥一撥,就見大鉗張合,那片扁骨是一根槓桿,想一想被它作功而讓大鉗夾住手指,指頭尖都會產生麻麻的痠痛。據說,溫州靈昆人發明了一種簡單的捕蝤蠓的方法,就是在灘塗上挖出洞穴,請君入洞。“用一把丁字頭長柄泥撬,在浦瀝的兩側挖好‘八’字型的洞,斜洞口通向浦瀝,用圓型草莖坭蓋住洞口。大潮來時,滿腹膏腴的蝤蠓想找個洞穴來蛻殼,因此就入洞了,落潮之後,翻開洞蓋,看見留有蝤蠓爪痕,用鈍鉤一勾,蝤蠓就乖乖出來。”(西盟全本。weiaijia。《新甌海志》)靈昆那地方,處在甌江口,為海水、江水交匯處,自然餌料充足,是蝤蠓生活的天堂,故蝤蠓是以靈昆捕的為佳。
執著筷子從螯中取肉,此姿態也是螯取,竹筷是人之螯,它夾取生活的諸多意義,就像這精細的螯肉,每一絲每一點,都是時間裡的一個物象,地球生態鏈上的弱肉強食,可能是文明進化的原動力。當然,我這等來自山野的粗人,就找不著那一份食之儒雅,西盟全本。weiaijia。《明宮史》記載宮廷內的螃蟹宴“凡宮眷內臣吃蟹,活洗淨,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臍蓋,細細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胸骨,八足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西盟全本。weiaijia。《天啟宮詞一百首》記述道:“玉筍蘇湯輕盥罷,笑看蝴蝶滿盤飛。”嬪妃宮女能剔蟹骨如蝶(西盟全本。weiaijia。《明代飲食思想與文化思潮》劉志琴,西盟全本。weia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