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年第一季度出現了全國性的虧損,國有資產的損失數額也逐年上升。
這一時期,中國出了個“厲有為”,1996年11月,時任中央候補委員、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的厲有為在中央黨校學習期間寫了篇《關於所有制若干問題的思考》引起了責難和批判,認為厲有為這篇文章“有嚴重的理論錯誤和極有害的政治主張”。
我當時就在想:希望集團已經兼併了幾十個國有企業了,全國國有企業“靚女”招嫯為婿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了,中國私營企業一下子從1990年的9萬多戶猛漲到1994年初的23.8萬戶。山東諸城市在兩年的時間內,把全市95%的國有和集體企業“賣光”,市委書記陳光從此被人稱為“陳賣光”。對此,一位領導同志在經過調查後充分肯定了這個經驗:諸城市透過股份制、“外資”嫁接改造、破產、兼併等形式,加大國有中小企業改革,實際效果顯著。此時此刻,有人還在討論“有害無害”那麼幼稚的問題。看來,我們有些理論家是“書讀多了,但是沒有讀懂”。
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真的不懂中文嗎?我們推翻半殖民、半封建的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後來鄧小平提出: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等“三個有利於”,所以我們首先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什麼意思?
意味在主張公有制的同時,允許“非公有”存在嘛,“存在多久”,“佔多大的比例”要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們觀念轉變的時間吶,還要看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世界文明、國際局勢變化等情況啊。發點雜音搞得好像派軍隊攻打你那麼緊張幹什麼?越左越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滿腦袋裝著“純而又純的理念”不去深入思考研究問題“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1997年,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將國企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在三年內在大多數國企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並使大多數國有虧損企業走出困境。
國有企業的困難,就是民營企業的機會。希望集團及許許多多的民營企業就是在這輪改革中獲得超常規發展的。為便於讀者準確把握希望模式(1+1>;2)合理核心,下面將1994年2月,希望集團報第22期頭版頭條轉摘《廠長經理日報》頭版頭條文章再次轉載。
一條高速公路 一條希望之路
希望集團報編者按:1994年1月26日《廠長經理日報》頭版頭條以《共求發展的快車道》為題刊發了本報採編洪正舉投發的文章,首次提出“希望模式”概念。現予轉載,以饗讀者。
1993年3月,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作為私營企業的代表在全國政協會上作了大會發言,為希望集團,也可以說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從業者提出了一條思路,那就是“國有、私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一年,希望集團按照這一思路,再造輝煌,引起了中國經濟界的矚目和震動,“希望模式”也成為經濟理論界人士關注的現象。
“希望模式”的出現,是基於這樣一個現實:國有企業具有廠房、裝置、營銷渠道和資金、人才的優勢,而私營企業則有經營機制靈活、市場經驗豐富的優勢。當二者實現優勢互補時,激發出的活力令人驚歎。
國有企業有幾十年計劃經濟和長時間國家保護作背景,所具有的實力,特別是硬體方面的優勢不容置疑。私營企業一誕生便面向市場,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游泳”的本事則是國有企業難以比擬的。
有些國有企業因體制問題遲遲不能進入市場,而私營企業發展時間較短,苦於缺乏“硬體”積累。這些因素使二者在新時期的發展中遇到了矛盾。“國有、私營,優勢互補,共求發展”的思路為雙方解決自身問題提供了一種辦法,是一種明智的現實的構想。國有、私營這兩種曾經水火不相容的經濟成分一旦結合,皆以對方的優勢彌補了自己的弱點得到共同“借雞生蛋”,碰發出的能量令人吃驚。
“希望模式”之所以實現,得益於舊的產權觀念的轉變;而“希望模式”的成功,也極大地衝擊了舊的產權模式。“希望模式”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推到了前臺。
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後,特別是十四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邁出了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破產、兼併、合資、合作、股份制改造、國有民營等產權改革浪潮風起雲湧。順應時代潮流的“希望模式”獲得了有關領導和各級地方政府的肯定和支援,被看為國有企業轉換機制、私營企業健康發展探索了一條成功之路。
“希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