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怒江大橋位於保山市施甸與龍陵兩縣交界的怒江大峽谷上,是昆明通往滇西乃至國外的咽喉要塞。
這座橋所在的位置本是一個渡口,早在明朝之初便已存在。
當地人把它叫做“臘勐”渡口。
到了清朝的道光和同治年間,中國的進出海口幾乎為獵槍所霸佔,陸路運輸的要求開始逐漸變高。
在怒江土司線如倫和永昌府同知覃克振的倡導下,決定把把“臘勐”渡口修建成了大橋。
愛國僑民梁金山聽完訊息後,於公於私於民決定捐資築橋。
“兩家”正好一拍即合!
於是由清朝官方來負責操辦,比如召集相關的建造工人,給施工隊批准相關建橋手續等等。
梁金山則負責出一部分資金,聘請美國阿柏蘭德工程師設計,然後去海外購買建橋所需要的材料。
整座橋的結構為飛鎖吊橋,最重要的鐵索全都來自於海外。
這也保證了橋樑主體的質量!
當時把這些建橋材料運到怒江邊,可謂是下了大力氣。
先用貨船從德國裝貨運到緬甸,接著用火車由緬甸的仰光運到臘戌,後用汽車運至緬甸邊境之南坎,最後再用騾馬馱至怒江橋工地。
僅這個建橋材料運輸的過程,就動用了成千上萬的人力物力。
由於建橋的困難如此之大,這也就導致怒江大橋從1932年就開始動工,直到1935年底才落成。
一座單行道通行的鐵索橋,建橋時間長達三年之久。
可見劍橋難度之大
怒江大橋建成後,長三十六丈九尺,寬一丈七尺,也就長度不到120米,橋樑總寬度5米多。
這個長度只是跨橋長度,事蹟加上橫拉索與橋墩,橋樑長度超過了150米。
共耗資盧比二十餘萬盾。
當時由於政局已經比較混亂,因此這座橋建成後一直沒有正式命名,依舊是以渡口來稱呼這座橋。
直到1938年1月修築滇緬公路時,才將這座橋正式命名為怒江大橋。
與此同時。
為了增加橋樑的使用價值,修路時再一次對怒江大橋進行了修繕強固,使得怒江大橋全長達到了205米,跨河的橋面長度接近了190米。
不過,整座橋的主體依舊沒變。
還是由4根超大型鐵鎖,和17根由德國生產的巨型鋼纜飛架而成,最大負重量依舊只有7噸左右。
雖說這座橋只是一座鐵索橋,為了保持平穩,加上受限於橋面寬度。
車輛過橋只能夠單行。
可是這座橋依舊是當時怒江上,唯一一座可以通車的大型橋樑,更是滇緬公路最為關鍵的節點。
怒江大橋的順利建成,不管是對中國的抗日戰爭,還是作用於民間的中緬交通,開發整個雲南的豐厚自然資源,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會同橋對抗日的重大作用,每年可以給國內運送數10萬噸物資,讓內地的部隊可以和日軍持續作戰。
日本侵略軍看著惠通橋十分惱怒,先後派出多批次飛機轟炸惠通橋。
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日軍共計派出派出過飛機168架次進行了6次重點轟炸,投下的炸彈超過4000多枚。
最嚴重的一次是1941年10月29日,日寇35架飛機空襲惠通橋,炸斷了主要的橫拉索9根。
日本新聞媒體當時很得意忘形,向全世界廣播:“滇緬公路已被切斷,3個月內無通車的希望”。
可惜日本人小看了怒江大橋的堅固,也錯估可中國護橋工程隊的能力。
經過護橋勇士們的及時搶修,在11月2日的上午,僅僅中斷了2天又10個小時的惠通橋上,又再一次變得車水馬龍。
直到42年5月第1次遠征作戰潰敗,日軍56師團氣勢洶洶直撲而來。
為了避免日軍長驅直入直撲重慶,不得不壯士斷腕用炸藥炸斷怒江大橋,這座橋才終於停止了執行。
惠通橋幾經毀滅,幾經重生。
每一次的生和死,惠通橋的橋樑上都粘滿了護橋樑勇士們的鮮血和生命,是中國抗日曆史歷史的見證。
炸不斷的惠通橋,以前是滇西抗戰史上的奇蹟。
放到1944年的今天,這句話依舊沒有錯。
怒江大橋經歷過日軍派出大量飛機,投資的4000餘顆航空炸彈的空襲,依舊能夠在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