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長江出海口的北部,是一塊伸向黃海的半島形平原。這是一塊富饒的土地:海邊曬鹽,河裡出魚,地裡產棉花和大米。它的南邊,和崇明隔江相望,再向南就是上海了。
自1941年春天,新四軍一師在這裡正式成立軍分割槽司令部以後,這塊土地稱為“蘇中第四分割槽”。
1942年12月 1日,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制定了《民國三十二年度上半年清鄉工作訓令》,將“清鄉”重點放在我蘇中根據地,並首先選擇臨江瀕海、易於分割封鎖、對日偽威脅最大的第四分割槽,作為蘇北第一期“清鄉實驗區”。
敵人制訂的“清鄉”計劃,分為三個時期三個步驟:第一階段是所謂“安民時期”,主要是用軍事力量,集結重兵,瘋狂地進行“掃蕩”,妄想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把新四軍一師的主力部隊殲滅;第二階段是所謂“訓民時期”,打算在清鄉區內進行宣傳活動,調查戶口、編制保甲、編練壯丁;第三階段計劃著手從政治上灌輸順民思想,用奴化教育來麻醉人民,最後達到偽化這一地區的目的,這一階段稱為“新民時期”。這樣,大量的棉花、糧食、稅收、壯丁,就可以被搜刮來支援他們的“大東亞聖戰”了。
為了實現上述陰謀,敵人在四分割槽投入了大量兵力,從江南太湖地區調來的一個特種師團——小林師團,作為這次“清鄉”
的主力。除此以外,敵人還配有偽軍田鐵夫兩個師,五個“清鄉”大隊,四個保安大隊和三個偽警大隊,全部兵力達一萬五千人以上。
1943年4 月,各據點日偽軍傾巢出動,採取梳篦拉網戰術,幾十路敵軍由如皋向海門地區“分進合擊”,反覆搜尋,開始了為期四個月的軍事“清鄉”。
敵偽增築據點,分兵把守交通要道上的大小村莊,並借梅花樁式的據點四出搜剿。偽“清鄉”人員則隨日偽軍跟進,挨戶清查。設立偽區鄉行政機構,抽丁拉夫。在“清鄉”區邊緣沿河川公路趕築籬笆,修建碉堡,設立了望哨和檢查所,實行全面封鎖,企圖隔絕“清鄉”區內外的聯絡。
為了粉碎敵偽的“清剿”和封鎖,粟裕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他集中蘇中各分割槽的短槍,組成了一百多個短槍隊,在“清鄉”區內,神出鬼沒,打擊漢奸、特務、偽“清鄉”人員。短槍隊或在敵交通路上攔截汽車,捕捉敵特工;或深入虎穴,捕殺罪惡昭著的漢奸。此外,在蘇中的四百多個鄉都建立了鋤奸組。只要敵特工一出動就會落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他們用斧頭劈、釘耙打……還有的群眾將捉到的敵特捆得緊緊的扔到大河或深溝裡,群眾戲稱為這叫“扎粽子”、“大湯餛飩”。鋤奸運動使敵特工惶惶不可終日,坐立不安,甚至在“清鄉公署”裡的高階特工,一提到鋤奸運動,也是“談虎色變”,整天提心吊膽。
在“清鄉”開始時,敵人從江南運了五百多萬根竹子,在“四分割槽”周圍打下又高又密的籬笆,造成劃地為牢的包圍圈。
包圍圈長約數百公里,沿籬笆設大小檢查所幾百個。以盤查進出籬笆的行人。大檢查所駐敵人六個,小檢查所駐敵人三個;每隔十里,再設一座碉堡;圍圈內部再打籬笆,實行分割。僅沿籬笆專任封鎖的部隊,就有偽二十四師、三十三師和保安大隊的一部。
籬笆封鎖,是敵人在“清鄉”中使出的主要法寶之一。他們認為“清鄉”的關鍵在於封鎖。“清鄉”特工總頭子張兆生說:“籬笆打起來,新四軍就鑽不進來、逃不出去,只要封鎖成功,‘清鄉’就會成功。”因此,敵人不惜兵力財力,用於打籬笆活動,企圖把四分割槽分割成碎塊,截斷交通,以便竭澤而漁,達到“清鄉”的目的。
但是,敵人完全錯了。
他們從南京派到天生港的一個封鎖主任,剛上任不幾天,就被四分割槽短槍隊長“一技梅”除掉了;從江南運來的竹子尚未起岸,就被新四軍的便衣隊毀壞大部;打籬笆時,敵人找群眾當民工,大家又用逃跑躲避、消極怠工的辦法與敵人周旋;有的地方還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破拆運動。
1943年8 月下旬,粟裕率部隊發動數十萬群眾,在部隊和地方武裝的掩護下,在三百餘里的“清鄉封鎖線”上同時破襲,所有的竹籬笆都被拆毀,被焚燒,熊熊的烈火,像一條火龍蜿蜒三百餘里。火光沖天,喊聲震地,敵偽大驚失色,嚇得躲在碉堡裡一動也不敢動,眼睜睜地看著苦心經營多日的竹籬笆被付之一炬。
在群眾性的武裝鬥爭之下,偽軍政人員開始分化動搖,四分割槽軍民乘機展開政治攻勢。偽軍政人員紛紛表示“身在曹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