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前,基本上是當學生、農民、當兵。當學生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讀書,當農民的時候,由於體力勞動很重,很難再讀書,加之當時農村也沒有什麼書可讀,所以純文學的書特別是外國文學書自然就不會讀得太多。但像當年流行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與高爾基的作品,甚至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契可夫的《草原》,最近去世的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等等是必須要讀的。
吳懷堯:你有閱讀哲學書籍的習慣嗎?誰是你最喜歡的哲學家?你如何看待哲學家們的冥思苦索?
嶽南:我最喜歡的哲學家,就是我的家鄉號稱“西伯利亞”,真名叫河西拐莊的農民、患有嚴重哮喘病的王中華先生,他創造了一個消滅人類自身的全新理論。
我中學畢業在西拐莊第三生產隊耕種的時候,聽到他不止一次地對社員們說過:盼望在某年某月某日,天老爺突降大雨,一直下到隔天二指,或稍寬一些,除他之外,天下人都沉沒在洪水中掙扎。一夜之間,天降冰凍,所有在水中掙扎的人都被約五厘米的冰層鐵板一樣卡住了脖子,頭部和下半部還可轉動。王中華受天老爺委託,拿一把鐵鍁,在冰上像剷草一樣來回地鏟人頭,他認為那時自己的心情一定很爽。
我理解他的這個思維是,人類不要再抱著原子彈繼續前進,要麼把這個核彈集體扔掉,要麼假上帝之手讓人類重新回到洪荒時代的幼年,也就是亞當、夏娃的時代。很顯然,要讓已經懷抱核彈的人類扔掉或者毀掉這個現代化“寶貝”是不可能的,那麼要想避免整個地球生物被毀滅,就必然要設法使人類回到遠古的搖籃裡去,重新開始新一輪生命歷程,這個時候世界復又太平了,秩序就可以重新得到恢復,太陽系將回歸到他的原生態,迴歸宇宙本體面貌等等。可惜大洪水時代沒有到來,諾亞方舟也沒有在西拐莊出現,作為哲學家的王中華卻因病死掉了。
。▲虹橋▲書吧▲
第33節:用一生時光修築文化城牆(5)
像我喜歡的這個王中華,他整的那一套想象的成分太多,也含有憤世嫉俗的成分,是個真正的烏托邦。能夠讓我感到理論與實踐可以結合並有可能落到實處的外國的哲學家中,我比較喜歡諾齊克,我知道諾齊克已經很晚了,這位了不起的哲學家同癌症抗爭了七年之後,終於在2002年1月23日與世長辭,而這個時候,我還沒有讀過他的書。我是在一次出席北大哲學研討會上,獲得了對這位傑出人物的認識並心嚮往之。
諾齊克走後,他的名著《無政府、國家、烏托邦》曾傳到中國,他希望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建立“最弱意義的國家”,為人類謀求最好的、可以操作的“烏托邦”等等。這些理論給了我重新開啟對世界認識的一個別樣通道。“哲學是邏輯的詩”,在諾齊克那裡,這句話得到了驗證。
盜墓小說如同廁所文學
吳懷堯:之前你提到《羅馬史》的作者德國人特奧多爾·蒙森,據我所知,百年來,在紀實文學作家中,只有蒙森在1902年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而這一年的竟爭異常激烈,有享譽世界的文壇大腕托爾斯泰、左拉、斯賓塞、葉芝、卡爾杜齊、顯克維奇等人,但諾將評委會最終選定了同樣傑出又易讓人接受的蒙森。其獲獎的理由是:“既有完整而廣泛的學術價值,又有生動有力的文學風格……他的直覺能力與創作能力,溝通了史學家與詩人之間的鴻溝……今世最偉大的纂世巨匠,此點於其鉅著表現無疑。”你認為自己是否有望成為蒙森第二?
嶽南:好像還有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也得過這個獎。此著分四卷本在倫敦出版,1953年獲諾獎。儘管這個獎對邱氏來說,有為他此前沒有得到和平獎而彌補、平衡的味道,但畢竟是以文學獎的面目出現的,所以這部著作也應看作是紀實類的諾獎受益者。至於做蒙森第二,沒想過。蒙森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哲學與文學家,屬於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
蒙森與後來的傅斯年一樣,都是受蘭克史學影響很深的人,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蘭克學派的影響,也可以看到實證主義史學的痕跡。然而,他與傅斯年的幾乎全盤照搬又有所不同,蒙森卓然樹一家之幟,不屬於任何一個學派,因而曾被柯林武德稱作為“實證主義時代遙遙領先的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我與蒙森出生的環境、受的教育和訓練等等皆不同,寫不出像《羅馬史》那樣深沉博大又文采斐然的《中國史》。
吳懷堯:考古在中國方興未艾,這是否表明中華民族喜歡懷舊,對舊事物情有獨鍾,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