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地王侯對中央也就不那麼恭順,而中央為了壓制地方諸侯,開始削減他們的權力和實力,這又加劇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結果就會引發戰爭,但一般來說,這種戰爭中央取勝的機率多一些。晉朝的“八王之亂”與漢朝文景時期的“七國之亂”很相似,但有那麼一點不太相同的就是,漢朝文景時期的中央政權是圖謀向上的,中央和地方矛盾的起因是中央要削減地方權力,而削弱地方權力是為了維護中央的權威,維持大一統的全域性,但晉朝的“八王之亂”則是因為中央權威幾乎落到了可以蔑視的地步,如同衰落的東周中央。
第三章 第三次崛起:早衰的晉帝國(8)
然而,司馬家族的子孫及時行樂可以,搞政治、搞軍事就沒有幾個人能趕得上他們的祖先司馬懿、司馬昭了,所以,別看八個司馬王侯打成一片很熱鬧,但沒有一個人具有明顯優勢,沒有一個人具有領袖氣質,因此,司馬家族不過是一群混蛋和另一群混蛋之間的鬥毆,沒一個能成事的。無奈之下,稍聰明點的人就想到了要聯合當時計程車族勢力,加強自己的號召力,於是有了司馬越與琅琊王衍的聯盟,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王衍是什麼人?他就是“清談”之風的領袖,不過王氏家族在東海地區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司馬越與他聯合,就能贏得清談一派的好感,也能獲得地方士族的支援。
我前面說過,中國的能臣只有四個人,王衍就是趙高一樣的能臣,他信口雌黃,看似清談領袖,他實際上是一個縱橫家,他絕對有能力,但不是王猛那樣的偉大政治能力,而是趙高一樣能在紛繁複雜的朝堂權力爭鬥中左右逢源、縱橫捭闔的權術家,所以,他始終高高在上。與苻堅和王猛這對搭檔相比,司馬越和王衍這對搭檔就可以用狼狽為奸來形容最合適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司馬越和王衍聯合的同時,另外還有一對“王與馬共天下”的搭檔,那就是琅琊國的司馬睿和王衍的堂弟王導。《王導傳》中說:王導“參東海王越軍事。時元帝為琅琊王,與(王)導素相親善。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帝之在雒陽也,導每勸令之國。會帝出鎮下邳,請導為安東司馬,軍謀密策,知無不為”。
王衍和趙高一樣,對天下大勢實際上也有很清醒的認識,為此,他有過一個很有名的“三窟理論”,“說東海王越曰:‘中國已亂,當賴方伯,宜得文武兼資以任之。’乃以弟澄為荊州,族弟敦為青州。因謂澄、敦曰:‘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其實,若就論天下大事的分析和戰略預謀而言,王衍也算得上是一個偉大人物,他的“三窟戰略”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不相上下,但不同的就是出發點,諸葛亮是為劉備圖謀天下,而王衍實際上是在為他自己和司馬越找退路,這就是三分天下和狡兔三窟的根本不同之處。所以,王衍對他的弟弟們說:“今王室將卑,故使弟等居齊楚之地,外可以建霸業,內足以匡帝室,所望於二弟也。(《晉陽秋》)”他原本在荊州和青州各建一“窟”,但最後的結果是他的弟弟王導和司馬睿在江南建立了東晉。
司馬家族的那點能力全用在了享樂和內鬥上了,其實,有那麼一兩個皇帝無能、享樂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帝國不會那麼輕易崩潰,但司馬家族連起碼的繼承人都沒有安排好,如果前一任皇帝自甘墮落,但後一任皇帝能奮發圖強的話,帝國還是可以重現輝煌的,如苻生殘忍好殺,但苻堅登基後前秦重新變得強大起來。但如果連續幾任皇帝都是胡亥的話,那就危險了。再者,皇位繼承人還有一種客觀的選拔方式,那就是幾個有實力的皇室家族成員自相殘殺,最後勝出的一個人得到皇位,這也是一種憑實力和智慧做後盾的選拔機制,這樣勝出的繼承人一般也較強,如李世民。但八王之亂的結果證明,司馬家族出不了一個李世民——這就是個人是否具有領袖能力的問題了。具有領袖能力的人會早早在自己周圍凝聚一大批人才,大多數都是一些重臣或者有兵權的人;而沒有領袖氣質的人,就沒有這個凝聚力。而能否聚集一批能臣良將,也就決定著政變成功的機率,因為任何政變都不是某個人憑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而是集團對集團的結果。司馬家族的優良基因不知什麼時候丟失了,沒有傳下來,所以,司馬家族眾多的成員沒有一個能重振晉帝國。
所以,晉帝國的衰落直接的結果就是中原陷入權力真空,導致北方各族崛起,否則,北方各族根本沒有機會互相爭霸。
再退一步說,就是西晉滅亡了,東晉也還有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