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
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
飽滿而在夜。
本說如此。案其非但藥性之多方,節適早晚,復須修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後食”
,蓋此義也。又有須酒服、飲服、冷服、暖服。服湯有疏、有數,煮湯有生、有熟,皆各有
法,用者並應詳宜之。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腹 下痢,大小
便不
通、奔豚上氣,咳逆、嘔吐,黃膽、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症瘕,驚邪、癲癇、鬼疰,
喉痺、齒痛,耳聾、目盲、金創、 折,癰腫、惡瘡,痔 、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
羸
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皆大略宗兆,其間變動枝葉,各依端
緒以取之。
本說如此。案今藥之所主,各止說病之一名,假令中風,中風乃數十種,傷寒證候,亦
二十
餘條,更復就中求其類例,大體歸其始終,以本性為根宗,然後配合諸證,以合藥耳。病生
之變,不可一概言之。所以醫方千卷,猶未理盡。春秋以前及和、緩之書蔑聞,道經略載扁
鵲數法,其用藥猶是本草家意。至漢淳于意及華佗等方,今時有存者,亦皆修藥性。惟張仲
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診脈、明氣候以意訊息之耳。至於刳腸剖臆,
刮骨續筋之法,乃別術所得,非神農家事。自晉代以來,有張苗、宮泰、劉德、史脫、靳邵
、趙泉、李子豫等,一代良醫。其貴勝阮德如、張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
、蔡謨、殷淵源諸名人等,並亦研精藥術。宋有羊欣、王微、胡洽、秦承祖,齊有尚書褚澄
、徐文伯、嗣伯群從兄弟,療病亦十愈其九。
凡此諸人,各有所撰用方,觀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時用別藥,亦修其性度,非相逾
越。
範汪方百餘卷,及葛洪《肘後》,其中有細碎單行徑用者,或田舍試驗之法,或殊域異識之
術。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餅店蒜齏,乃是下蛇之藥;路邊地菘
,
而為金瘡所秘。此蓋天地間物,莫不為天地間用,觸遇則會,非其主對矣。顏光祿亦云∶詮
三品藥性,以本草為主。道經、仙方、服食、斷谷、延年、卻老,乃至飛丹轉石之奇。雲騰
羽化之妙,莫不以藥導為先。用藥之理,又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異俗法。猶如粱、肉
,主於濟命,華夷禽獸,皆共仰資。其為生理則同,其為性靈則異耳。大略所用不多,遠至
二十餘物,或單行數種,便致大益,是其深練歲積。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覺便
止,故能臻其所極,以致遐齡,豈但充體愈疾而已哉。
今庸醫處療,皆恥看本草,或倚約舊方,或聞人傳說,或遇其所憶,便攬筆疏之,俄然
戴面
,以此表奇。其畏惡相反,故自寡昧,而藥類違僻,分兩參差,亦不以為疑脫。或偶爾值差
,則自信方驗;若旬月未瘳,則言病源深結。了不反求諸已,詳思得失,虛構聲稱,多納
金
帛,非惟在顯宜責,固將居幽貽譴矣。其五經四部,軍國禮服,若詳用乖越者,正於事蹟非
宜耳。至於湯藥,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長,何不深思戒慎耶?
昔許太子侍藥不嘗,招弒賊之辱;季孫饋藥,仲尼有未達之辭,知其藥性之不可輕信也。
晉
時有一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與祖訥共論,祖雲∶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
風教;方藥小小不達,便致壽夭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何可輕以裁斷。祖之此言,可謂仁
識,足為水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