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認了,打算回府就寫奏疏,把事情扛到自己肩上。就算御史給事中要彈劾,他一力承擔!
經過建文永樂兩朝,夏元吉徹底看明白,如今的大明,需要殺伐果決的天子。這並非意味著對建文帝棄如敝履,相反,身為讀書人,夏元吉對朱允炆存在一定好感。但為家國百姓,王朝社稷,永樂帝這般的天子,才能真正坐穩江山。
夏元吉出聲了,王忠和李文鬱也很快明白了他的想法。兩人互看一眼,同時咬牙,大不了去流放戍邊!只要天子記下他們的忠心,早晚都會起復!
至於被言官罵,隨他去好了。
身在六部,但凡是做到四品以上官位,沒被言官噴過的,兩個巴掌都能數得過來。
“陛下,臣附夏尚書之議。”
“臣也附議。”
戶部一二三把手達成統一戰-線,為了糧食,攜手並肩為皇帝頂缸。
朱棣很感動,“三為愛卿都是國之棟樑。”
被緹天子誇獎,夏元吉三人感動得痛哭流涕,被今上叫一聲“愛卿”,代價當真是不小。
翌日,夏元吉三人當著群臣的面,上疏奏請調征討安南大軍籌集之糧充戶部,並言,以戶部錢鈔充餉。
群臣大譁,瞬間炸開了鍋。
“臣反對!”
刑科給事中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隨後,更多朝臣對此提出異議,文武皆有。
自永樂帝整頓朝綱,錦衣衛大批抓人,通政使司再不敢輕易對外洩露奏疏內容。成國公的奏疏,除了夏元吉三人和經手的通政使司官員,朝臣一概不知。
武將擔心大軍糧餉,以為戶部是要給征討安南的大軍下絆子。在外征討的大軍,糧餉自籌不說,還要抽調一部分,不是下絆子還能是什麼?
文臣則對夏元吉以銅錢換糧的提議頗具微詞。此舉和商人交易有何區別?簡直是有辱斯文,滑天下之大稽!
朝中爭論之聲四起,出了同夏元吉一起面聖的戶部左右侍郎,絕大部分朝臣都認為這項奏請不應透過。
永樂帝沒出聲,等到朝堂上之上的文武大多表態之後,才將朱能的奏疏丟擲,再以戶部存糧數目對比。
“去歲順天八府,應天十八府多處郡縣遇災,或大水,或地動天旱,田粒無收。朕已下旨,免遇災州縣今歲夏糧,敕前所負租稅課臧罰等物均輸鈔。”
話落,朱棣坐在龍椅上,俯瞰殿中群臣。
百姓遇災,糧稅自然要減免。
現在戶部缺糧,邊軍也等著發餉,不從有糧的地方借調,誰來補充缺額?
御史?給事中?還是大理寺卿?五軍都督府?
“朕每念軍士深入安南之地,冒觸瘴毒,道阻地疏,無不感懷。道遠不能勞,無糧令其自籌餉,心憂甚,夜不能寐。今成國公興寧伯籌糧甚巨,軍餉無憂,且部分饋送至北,有國士之功。朕不能嘉恤,反奪其功,可乎?”
群臣默然。
是啊,大軍在外征討,朝廷不給支援就已經很說不過去了,還要伸手,算怎麼回事?
更有人注意到,天子不只提了興寧伯,更將成國公列在其前,顯然是在給武將提醒,反對之前掂量一下,自己夠不夠分量。
左班文臣中,戶部尚書和左右侍郎應該是得了皇帝授意,才甘願冒著被群臣攻訐的風險出頭。哪怕這次被參倒,被髮配到天涯海角,只要永樂帝還在,早晚有起來的一天。
戶部沒糧,許多州縣等著賑災,邊軍的糧餉也不能耽誤,除了從興寧伯手中調糧,真沒其他辦法。
禮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先後出列,支援夏元吉奏請。
武陽侯徐增壽,駙馬都尉沐昕也出列表示贊同。
朝堂上的風向頓時一轉,很快由一面倒變成了贊同和反對雙方爭執不下,繼而贊同一方漸漸佔據上風。
夏元吉三人擦了把汗,不提旁人,武陽侯支援此議,又有駙馬都尉沐昕附議,事情就有了成功的可能。他們八成用不著到北邊吹風,去南邊做野人了。
朝堂之上的爭論十分激烈,卻自始至終沒人懷疑奏疏的真實性。
由此可見,興寧伯會撈錢的形象,已是相當深入人心。
遠在廣西的孟清和並不知道,朝廷又因為他炸開了鍋。
此刻,他正看著柳州奉議衛前來的百戶,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
“劉百戶所言確實?真有賊-寇-作亂?”
“卑下不敢胡言,不只潯州,柳州也有賊寇蹤跡。賊寇專以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