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鄭和船隊抵達寧波,巨大的海船陸續停靠,當地官員立刻遣快馬飛馳入京奏報。
船隊載有大量貨物,並有使團和商人同行,一隊髮型奇特,衣著同樣奇特的倭人引起了當地官員的注意。
寧波知府看到這些倭人,還以為是鄭公公抓來的倭寇。詳細詢問之下,方知是從日本換回的工匠,不免感到奇怪。
放眼當下,大明的科技發展水平遙遙領先於整個世界,還要特地到日本去換倭人工匠?
鄭公公下了海船,不再頭昏腦漲,看誰都不順眼。見寧波知府的表情,知他心中疑惑,沒有多言,令人取來一柄倭刀,又向衛軍要來一把腰刀。
“太守且看。”
兩刀同時出竅,一聲鈍響,倭刀完好,腰刀卻多了個豁口。
現場一片寂靜。
鄭和收刀回鞘,說道;“我朝工匠技藝精湛,倭人鑄刀工匠亦有所長,這把倭刀便贈與太守吧。”
寧波知府慚然,“是本官淺薄,多謝公公指點。”
鄭和頷首,身為內官監首領太監,別說從四品的知府,就算從二品的布政使,也不能在他面前託大。況此次出海代表的是天子之威,內安華夏,外懾四夷,該擺譜的時候就要擺。
代表天子出巡,自然要有這個氣場。便是有人在皇帝面前告狀,他也有話說。
“鄭公公是馬上前往京城,還是休整兩日?”
“咱家身負皇命,自然是馬上出發。”
海風吹過,天上飄起了小雨。二月的寧波,不比塞北酷寒,卻也是入骨的溼冷。
得知鄭和要即刻啟程,當地的官員不免有些失望,尤其是看到載滿貨物的海船,更是如此。
鄭和同王景弘在皇帝身邊伺候,最擅長的就是察言觀色。見到眾人的表情,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寧波近海,今後出航必然還要經過此處。當地官員勤勉,海陸通行還算便利,隨著船隊歸來的訊息傳出,有不少商賈聚集,為今後行事方便,總要給些好處。
兩人商量之後,留下三艘海船,一艘裝載有大食的香料和器皿,另兩艘則是從琉球和安南等地交換的方物。
名義上,三艘海船都是私人所有,留在寧波自然沒有多大問題。
鄭和特地派人知會了寧波知府,這三艘船上的貨物售出之後,有三成利潤要上交國庫,只要不是腦袋突然被石頭砸了,就該知道怎麼做。
處理好寧波之事,鄭和同王景弘再次登船,前往南京。
或許是心情不同,站在船頭,竟不如之前一般看人重影,三秒直奔船舷了。
收到船隊歸來的訊息,朱棣相當興奮。獲悉此行不只解決倭寇的問題,還有諸番邦朝貢使團隨行,收穫頗豐,愈發的高興。
“來人!”
船隊成員尚未入京,賞賜的敕令已經擬好,可見朱棣的心情有多好。
寧波在下雨,南京也是一樣。
颯颯寒雨中,船隊再次靠岸。
鄭和王景弘一馬當先,之後是出航的文官,通譯,武將,軍漢。
最後是到大明朝貢的使團和一些商人組成的朝貢隊伍。其中,五艘大食商船尤為引人注目。噸位和武力裝備比不上鄭和搭乘的寶船,船舶速度和外型上卻有不少可借鑑之處。
隨船的工部郎中對大食海船極感興趣,為此還從鄭和手裡要去了大寧雜造局進獻的千里眼,有事沒事就躲在船舷後研究大食商隊的海船。
為不-暴-露-千里眼,郎中大人都是躲在犄角旮旯研究,鬧得大食商人和水手都以為自己出海時間太長,疲憊之下產生了幻覺。不然的話,為何總會有一種芒刺在背,被人-偷--窺-的感覺?
工部郎中觀察數日,畫了不下二十張圖紙,仍舊不滿意。
“若是能登船,或者拆一艘……”
特地來要回千里眼的鄭和,聽到郎中的喃喃自語,瞬間囧然。
這位可真敢想。
登船尚且可行,拆一艘?不怕大食人和他拼命嗎?
拋開不切實際的想法,工部郎中的話也提醒了鄭和,思及孟清和信中的內容,下定決心,回京之後,想辦法拖住這些大食人,甭管是大食的海船還是在大食人在海上辨別方向的能力,對大明的船隊都是大有裨益。
大明的造船技術極高,也有辨別方向的工具,但航海經驗卻比不上大食人。
技術總是不嫌多的。
固步自封是傻子才會乾的事,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