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是熱的,還是被嚇的。
今天的趙王殿下,明顯不太對勁。
這是什麼節奏?
表揚,提醒,亦或警告?
莫非是他最近風頭出得太大?
看出孟清和很不自在,朱高燧略感無奈,“興寧伯不必多想,孤只是偶發感慨,並無他意。”
孟清和擦擦汗,換成旁人,他或許不會多想,話是老朱家人說的,不多想成嗎?不過,以他對朱高燧的瞭解,警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表揚的可能也不大,十有八--九是好意提醒。
他最近風頭太勁,有國公爺在前,也擋不住旁人的目光。
一旦朝廷出兵草原,看他不順眼的怕會更多。他倒是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反正被瞪幾眼又不會掉塊肉。可要是被盯牢了,隔三差五麻煩上門,著實是煩人。
惹不起躲得起,等回到南京,還是繼續“養病”為好。再不成,草原開打,立刻上疏請求隨軍。排兵佈陣不是專長,沒多大本事,負責後勤總沒問題。
況且,他也該回北疆了。
離開這麼久,大寧三司的事仍是一團亂麻。天子將他留在南京,未嘗沒有讓大寧布政使司儘快站穩腳跟的意思。
無奈,派去的官員不給力,吃香又太難看,盡出昏招。天子想讓他們辦的事,一樣沒辦成,仗著皇令,和大寧都司掰腕子,得罪了朵顏三衛,隨時有被壯漢們套麻袋的危險,更甚者,試圖-插-手互市,掌管課稅司,朝皇帝的錢袋子下手。
每每想到這裡,孟清和都不免嘆氣。
分明一手好牌,卻打成這個樣子,該說能力非凡,果真奇葩?
今天朱高燧給他提了醒,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人情總是要領。
天子是否會一不做二不休,另派人鎮守大寧,暫時兩論。低調點,避開眼下的麻煩才是根本。
當初,永樂帝下旨,令他居住北京,孟清和心中已有了計較。永樂帝重用他,信任他不假,可大寧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不遷都則可,遷都之後,再如之前一般,大寧都司一家獨大,除了鎮守,旁人的話一概不管用,問題就大了。
論政治-鬥-爭,朝堂經驗,一打孟清和也比不上半個朱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永樂帝也是在保護他。
與其引來滿朝-鞭-撻,不如提前交出部分權力。正如他想找機會把免死鐵券上交,以退為進,未嘗不是處理此類事的最好辦法。
該慶幸朱棣沒有大殺功臣的習慣,換成朱元璋,退到牆角,該收拾也照樣收拾。
孟清和想了許多,明晃晃走神。
朱高燧知道他把話聽進去了,也不在意,又看向高臺上的朱高煦,神情微變。他沒有說謊,能有今時今日,的確與孟清和有莫大關係。
如果沒有孟清和出現,沒有同他的幾年相處,此事此刻,朱高燧不會心平氣和的站在臺下,仰望高臺上的兄長。
朱高燧從孟清和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
該他的,就是他的,誰也搶不走。
不該他的,日思夜想也沒有用,絞盡腦汁,不過徒增煩惱。
朱高燧想得明白,所以,他才輕鬆,豁達。
日正時分,鄭和王景弘等陸續登船。
朱高煦翻過酒盞,杯口朝下,清澈的酒水-潑-灑-在地。
海風從吹過,捲起-濃-烈-酒香,好似在祝福遠行的船隊,一路順風。
最後一艘商船離港,朱高煦步下高臺,對身旁文武並不熱絡,只有面對朱高燧同孟清和時,臉上才浮現出幾分笑意。
看著身著袞冕的朱高煦,孟清和有些晃神,彷彿見到了年輕二十歲的朱棣。
只不過,比起朱棣,朱高煦身上還是少了些東西。或許是歲月的沉澱,也或許是塞外風沙的磨礪。但是,孟清和確信,只要朱高煦不會突然腦袋冒氫氣,而是繼續沿著目前的方向走下去,他腳下的路會越走越寬,大明的未來也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沒有了仁宣之治,或許是歷史的遺憾。但能避免土木堡的恥辱,即使在史書上留下惡名,孟清和也甘之如飴。
回到下榻處,朱高煦和朱高燧換上常服,溫熱的巾帕覆在臉上,痛快的舒了口氣。
放下帕子,朱高煦道:“才七月就熱成這樣,再這樣下去,今年恐怕會有旱災。聽說河南山東等地有些日子沒下雨了。”
“應天下轄州府上奏,已有蝗災跡象,賑災糧都存在府庫裡,難怪戶部要叫著沒糧。”
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