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景隆的密信送到京城,黃子澄當即驚出一身冷汗。
“竟然如此!”
饒是設想過多種可能,黃子澄也沒料到五十萬大軍會敗退得如此之快。
燕王手中才多少人?守衛北平城的燕軍不到十萬。五十萬大軍圍城不但一無所獲,還被回師的燕軍打得全軍潰敗,跟趕鴨子一樣趕出了北平,攆出了河北!
思及出兵前李景隆的種種保證,黃子澄恨不能當面給他一板磚。堂堂的洪武大將李文忠之後,竟然如此的沒用,如此的草包!
唾罵李景隆的同時,黃子澄一點也沒感到心虛,絲毫沒有反省一下,聽信了李景隆的保證,一力向建文帝推薦此人的自己又會聰明到哪裡去。
黃子澄唯一所想的是,等大軍戰敗的訊息傳到京城,李景隆絕對沒有好下場,自己恐怕也難逃罪責!
就算皇帝不下手,齊泰也不會放過他。在削藩上,兩人的確是站在同一陣線,但在其餘大多數時間,齊、黃兩人的意見往往背道而馳。尤其是任命李景隆為五十萬大軍主帥這件事上,齊泰當初曾蹦高反對,還曾指著黃子澄的鼻子大罵“誤國之人”,就差沒汙衊他是燕王間諜。
黃子澄揹著手在室內來回走了幾圈,臉色越來越難看。
他能有今天,主要靠皇帝的賞識。從皇太孫時代,他就抱上了朱允炆的大腿。
齊泰則不同,除了建文帝的賞識,他還受到洪武帝的看重,連名字都是洪武帝親自給他改的。有這份因果在,很多時候,齊泰總被建文帝高看一眼。只要抓住機會,齊泰必定在陛下面前狠狠參他一本,讓他無法翻身,正如他聯合御史對付耿炳文一樣。
想到這裡,黃子澄停下了腳步,不能讓齊泰抓住把柄,以李景隆兵敗一事借題發揮!
下定決心之後,立刻手書一封交給來人,“記住,務必將此信親自交給曹國公!”
待送信人離開,黃子澄又派出家人盯著通政使司,一旦有北平山東來的奏疏,當即回報。同時聯絡通政使司謄黃右通政,若有討逆大軍的戰報,就算不能押後,至少給自己遞個訊息。
通政使司是三品衙門,掌受朝廷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無論京外各地奏本題本,還是京內的奏本,皆要由該司謄寫後加蓋印章,才能於早朝匯總呈遞。若有某部門某官員不經過通政使司擅自把奏本往上遞,無論所奏之事為何一律駁回,還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和各科給事中。
這是一群猛人中的猛人,不上奏疏?沒關係,他們就略過這個程式,直言!
定下這個規矩的是洪武帝,按照這位的思想,凡事都要依規矩來,誰敢打破他定下的規矩,就要小心脖子上會隨時挨一刀。
最典型的例子是洪武四大案的空印案。不過是在空白賬冊上加蓋官印帶入京城,方便同戶部核對錢糧出錯時可以謄改,免去從南京到各地府縣的往來時間,從元朝時,朝廷官員就在這麼做,各部官員心中都有底。
可在洪武帝眼中,這就是不按規矩辦事!
大刀一舉,成白上千的人頭落地,被殺的還是掌印,衙門裡的一把手。
可憐諸君,一沒貪贓枉法,二沒誹謗朝廷,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變通一下,卻因此丟掉了性命。可見,在洪武朝做官當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危險。
雖然洪武帝已經大行,如今是建文帝在位,朝廷各部各司官員行事仍十十分謹慎。
不想皇帝聽取那群翰林的意見,要復興周禮,朝廷各個衙門的名稱被改不說,官位品級都是幾天一個樣。在京的官員不免擔心,萬一哪天皇帝腦袋一熱,以周禮為藉口裁員,讓他們回家吃自己,那該如何是好?
為了保住飯碗,很多人受到燕王靖難的啟發,抱緊洪武帝時的章程,聲淚俱下的勸諫皇帝,周禮雖好,太--祖高皇帝的法令卻不可廢啊!敢和太—祖高皇帝唱反調,這就是不敬祖宗,不孝啊!
“孝道如天,臣請陛下三思啊!”
此種言論引起了以方孝孺為首的周禮派駁斥,兩方互不相讓,開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
周禮派一梗脖子,不改革,毋寧死!
太--祖派吹鬍子瞪眼,想革掉老子的官位?先收拾了你!
都是讀書人,都是寒窗苦讀闖獨木橋科舉上來的,引經據典,孔孟荀子,八股經義,誰怕誰!
外邊,燕王打著靖難清君側的名義興兵造反,裡邊,太--祖派和周禮派官員見面就掐架,擼胳膊